通訊員 陳力 袁寶 鄧海洋
近日,天氣漸漸酷熱起來,平利縣城關鎮長沙鋪村的芍藥園區里一片繁忙,村民正成群結隊地給芍藥園除草。芍藥的種子正借助充足的光合作用迅速膨脹。就在前不久,一朵朵美麗的芍藥花,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其旖旎風姿。
芍藥谷里芍藥開
近年來,平利縣積極引導能人以各種形式宣傳、推介家鄉,動員能人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長參與家鄉經濟建設,在全面推動項目回歸、資金回流、技術回援、人才回鄉中積極牽線搭橋或自身回歸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李仁周便是其中一員。
平利縣城關鎮長沙鋪村位于縣城以西,距縣城6.2公里,346國道、城洛路穿境而過,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一河一谷帶山川”,屬大巴山區典型自然特征,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571戶2174人。
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后,眼看著缺少主打產業,村民還是以出門務工為主,順帶占著馬路沿線交通便利的條件,賺一些小錢。2017年,該鎮長沙鋪村村民李仁周經過廣泛考察后,決定成立平利縣曙光生態種養殖公司,流轉土地在芍藥谷種芍藥。
得知李仁周的想法后,城關鎮黨委、政府也很支持,一有難題就會想方設法為他解決。在芍藥谷里種芍藥,正是結合了脫貧攻堅產業布局、景區發展和地方歷史民俗恢復的三要素,綜合中藥材市場發展趨勢,達到鄉村旅游增靚、助力脫貧增收、歷史景觀重現的初衷。
據李仁周介紹,芍藥園區東至大藥婦村界,西至長沙鋪村張家坪漆樹溝,南至張家坪洛河界,北到老長沙鋪七組。園區規劃總面積2066畝,建設內容分為種植基地和加工展示兩部分。基地分為四大版塊,其中芍藥谷石頭城版塊490畝為旅游觀光核心區域;芍藥谷蓄水壩版塊460畝為品種展示區;芍藥谷藥婦山林場736畝為標準化栽培示范區;芍藥谷縹緲峰版塊380畝為良種繁育區;加工展示區主要包括芍藥產品展示,園區辦公文化、文化休閑及附屬配套設施。
村民端上“好飯碗”
天剛擦亮,村民郭幫全就扛著鋤頭出了門。家門口,一輛皮卡早已等候多時,到園區務工的村民到齊后,皮卡便順著山路蜿蜒而上。
從2018年9月起,郭幫全就在芍藥園工作,芍藥的施肥、除草等技能他樣樣會。7時30分左右從家出發,下午6時結束一天工作,郭幫全每天可以獲得100元工資,中午還管一餐飯。面對這份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郭幫全笑著說自己也成了“上班族”。
“原先在村中我常去放牛,那時我的5畝坡地里只能種玉米。大風刮來,玉米就會被吹倒,收成會受到很大影響。以前除了留夠全家人的口糧外,剩下的玉米我會順便做點烤酒。”郭幫全告訴筆者,現在他已將坡地流轉出去。
與郭幫全不同,村民余金林干的活更有“技術含量”。“平時我主要負責為芍藥噴灑藥水,確保每株芍藥都能健康生長。”余金林說,現在自己每天可以獲得120元的收入。
就近務工,定點上下班,余金林與郭幫全的生活,是許多長沙鋪村村民生活的縮影。農戶有業可就,收入穩定增長,日子越過越美好、越紅火,勤勞上進使得鄉村風貌和人口素質均得到了顯著提高。李仁周說:“近幾年,我們積極組織勞動力到園區務工,全村村民當年實現勞務總收入70余萬元。還帶動了周邊好幾個鎮村的村民增收。農業又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未來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后,對人力的需求也會更大,村民就有了長期務工就業的地方,對他們的生產生活都益處良多。”
農旅業態前景可觀
千畝芍藥園內芍藥品種豐富,花大艷麗,在園林中成片種植,開花時十分壯觀,結合芍藥谷旅游開發建設這一契機,通過芍藥種植園的裝點,充分利用“芍藥谷八景”文化底蘊吸引游客,結合長沙鋪村的自然風光,又利用現代農業觀光的顯性價值開發旅游,用萬花薈萃為產業發展奠定農旅開發的基礎,使芍藥種植園不但能彰顯其生態價值,而且能體現中國最美鄉村文化魅力,使芍藥谷旅游既有說頭,又有看頭。同時,利用復合型的村景、花景,加強培育生態游、鄉村游、觀光游、休閑游、農業體驗游等農旅融合產業,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
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加快脫貧地區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分揀分級等設施建設,持續開展農產品品牌營銷活動,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花卉產業作為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消費量逐年穩步上升。芍藥是花卉市場重要的鮮切花,或插瓶、或做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冷儲保存,可達數月之久。芍藥花茶是用芍藥花曬制以后得到的一種茶品,具有誘人的花香,可以直接用開水沖泡。美容是芍藥花茶的重要功效之一,可以養血柔肝,也能活血散瘀,經常飲用能讓皮膚細胞代謝加快。芍藥花還是一種持別適合人們在夏天飲用的茶品,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減少中暑和暑濕感冒的發生。
李仁周說:“未來將繼續推動芍藥種植觀光示范園高質量發展,切實把發展優勢產業與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深度結合,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