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看著屏幕上的來電顯示,正趕往西安參加省農業廳職稱答辯的劉濤慢慢減速,把車開進了服務區。接完電話,劉濤心里默念:還好對方只是咨詢一般的茶苗修剪問題。
隔日朋友發來消息,祝賀劉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沒來得及回復,劉濤又收到平利縣西河鎮茶葉種植大戶黨澤學發來的圖片消息。
“劉師,我這苗子長勢怎么不大好?”“套種的黃豆有些密,要稀一些。成苗可以用發酵的菜籽餅肥施肥……”解答完,劉濤終于松了一口氣。
每年茶葉進入豐產期,作為平利縣茶業和絞股藍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的劉濤,心里都會緊張起來。
“最近出行安排比較滿,又有幾個研究課題到了緊要關頭,企業主或者是茶農需要幫助我只能通過手機,及時和他們溝通……最好還是現場指導,有些剛入行的新人,手把手教過也不一定穩當。”劉濤又補充說。
這樣的擔憂是有原因的。去年4月下旬某晚,劉濤剛從茶園回到家,看了看送來的茶樣便又立即開車趕往西河鎮梅子園村。“劉善斌家茶園面積大,輻射茶農多,是平利縣西部的重點示范園。去年因為疫情影響,劉善斌的兒子留在家中幫忙,雖然現場指導過,但年輕人可能還是性子急了些,當天出來的干茶濕度就沒達標。”劉濤道明原委。
“干度不夠茶葉后期保存就容易發霉變質。成品茶干度出鍋感觀判斷標準是選擇一個茶條,食指和拇指用力推磨,條心和茶柄基部都要成粉末才行,切記,切記……”返程前,劉濤又一遍囑咐。等茶葉返工完畢,已是第二日凌晨。“一斤女媧銀峰一千二,六七十斤下來我得損失好幾萬,又多虧了劉師啊。”善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善斌回憶說。
同為劉濤重點服務對象的,還有廣佛鎮的計方明。
“我從外地回來的時候什么都不會,種什么苗,什么時候除草,施什么肥……都是劉師手把手教。”計方明說,一開始“劉師”讓自己閑時就去幫周圍茶農修剪茶樹、管理茶園,自己還想不通。現在,自己則不禁感嘆,這位“劉師”果真事事想在了前頭。
在計方明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種起了茶,村里的茶園也從“一塊塊”變成了“一片片”,不斷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計方明的茶廠也從300平方米擴建到了近千平方米。
“茶園管理、茶葉生產、經營宣傳,不管是我們不懂的,還是沒想到的,劉師都為我們想到了。他就是我們的好靠山!”言語間,計方明對劉濤的感激與欣賞流露無遺。
“干農業比較苦,能堅持下來一是因為大家都信任我,二是我喜歡跟茶葉打交道。”劉濤是安康農校茶葉專業1984屆畢業生,當年便到平利工作。工作后,劉濤又先后到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學習深造。從八仙區林特站,到平利縣茶葉工作指導站、平利縣茶業局,再到平利縣農業農村局茶業和絞股藍發展中心,一干就是37年。
多年來,劉濤穿梭在安康大大小小的茶園中,開展先進實用技術示范推廣,規劃指導建成省級現代茶葉園區4個、市級園區21個,指導培育國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0余家,引進推廣了一批“中茶108”等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推廣面積12萬畝,指導新茶園建設6萬余畝,新建標準化茶廠20余個。
對茶葉傳統工藝的研究和挖掘,劉濤也十分感興趣。在平利縣連續三年舉辦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賽和省總工會舉辦的首屆茶葉技能大賽中,他創新制定圓直狀、扁條狀、卷曲狀手工制茶工藝,并大膽弘揚和挖掘平利女媧茶傳承,研究制定了女媧銀峰茶、女媧毛尖茶、女媧云霧茶手工制作工藝。連續4年來,他制定“手工制茶技能大賽實施方案、競技規則、評審辦法”,親手幫教的多名選手參加省、市、縣手工制茶技能大賽獲得了技能大獎。如今的安康,跟茶葉打交道的人里,大都聽過“劉濤”這個名字。
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陜西省“優秀科技特派員”、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再到剛剛獲得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多年來,劉濤獲得的榮譽不在少數。但他說:“我也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干事、成事不容易。能成為他們的‘靠山’,就是我最大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