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隆
黃洋河畔新社區,青瓦白墻似徽州。從平利縣洛河鎮上空俯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樓房,宛若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群山之中,這便是洛河鎮洛河街社區。
近年來,該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一手抓搬遷安置,一手抓后續幫扶,逐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目標。截至目前,共安置1124戶3603人,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595戶1816人。
抓班子,紅色堡壘作用強
洛河街社區著力強化工作力量,建好陣地堡壘,選優配好黨組織書記、“兩委”班子和社區工作者,科學建設黨員隊伍,挖掘培育后備力量,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同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為社區黨組織開展宣傳教育、便民服務、矛盾調處、志愿互助等提供必要場所和經費保障。建立包幫聯建制度,借用脫貧攻堅“支部聯盟”經驗和模式,明確鎮領導包抓、機關單位包幫、黨支部聯建、工作隊幫扶。扎實推進易地搬遷社區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著力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規范化、常態化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針對社區流動黨員管理難的問題,綜合運用微信群、學習強國APP等線上平臺,提升黨員綜合素質,增強發展動能。
“我們注重調動社區黨員的積極性,疫情防控期間,流動黨員通過微信平臺積極捐款,在家黨員主動參與值班值守。黨員們自愿參與管理服務,大家真正把社區當作家一樣在建設。”洛河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君介紹。
興兩業,增收致富路子寬
為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增收難題,洛河街社區按照移民搬遷“先業后搬、以業促搬”要求,于2016年至2019年同步規劃建設了3400平方米社區工廠用房,通過招商引資興辦了鑫發鞋業、悅途星越襪業、童家樂毛絨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帶動貧困戶83人,實現了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洛河街社區貧困戶蔡世梅早前住在距離集鎮15公里的南坪街村,精準扶貧后,一家人搬到了新社區,蔡世梅還成為了集鎮安置區里襪子廠的技術工人,每月能掙2000多元。
該社區積極探索推進“三變”改革,通過“支部+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在安置區周邊大力發展茶飲、畜禽養殖等實體產業,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產品回購、協議分紅等方式,建立長效穩固的帶貧益貧機制,將貧困群眾尤其是搬遷群眾牢牢嵌入增收致富的利益鏈條中,先后培育了明琴茶葉、女媧翠峰、旭升茶業、康龍茶葉、鑫勝畜禽養殖5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244戶932人。
優服務,生活宜居日子美
為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安置區生活,洛河街社區落實了“支部+物業”管理模式,引進物業公司,優先聘用搬遷群眾,通過大力實施“十小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形成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良好機制。
大力開展“五新”社區創建,建立健全各項管理機制,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管理房和人”的雙向管理服務制度,由遷出地管理生產生活資料,遷入地統攬日常管理和服務,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逐步由遷出地向遷入地過渡,同時調動各方面社會人力資源,不斷提升安置區管理和服務水平。
成立社區調解委員會,建立綜治維穩中心,實行網格化管理,結合樓棟長制度,選聘社區綜治網格長1名、網格員20名,負責日常信訪矛盾調處和化解,實施平安鄉村智慧安防工程,全天候、全方位保障社區群眾生活安全。
塑新風,自主脫貧勁頭足
針對部分搬遷群眾思想觀念轉變不足的問題,加大扶貧扶志力度,洛河街社區以社區黨支部為紐帶,發動黨員和社區能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搬遷社區新風塑造活動。
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大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脫貧標兵”“致富能手”等評選表彰活動,設置“紅黑榜”,揭短亮丑,營造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加強文化陣地和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讓社區書屋、文藝演出、文娛活動等惠及更多搬遷群眾。
該社區文藝工作者胡曉丹感慨:“我們成立了洛河鎮新時代農民宣講隊,編排文藝節目,組織廣場舞、歌詠比賽等活動,社區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