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余曉鈺
如今,走進平利縣西河鎮,民居整齊有序,公路四通八達,田疇生機勃發……從昔日的貧窮落后到當下的美麗蝶變,書寫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民風淳的壯美畫卷。西河鎮是平利縣的北大門,方圓107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人口4863戶15137人,一山(女媧山)一河(壩河)貫穿全境,呈南高北低之勢,是女媧文化源發地的核心區。近年來,勤勞奮進的西河人民也在不斷探尋著自己的發展“密碼”,越來越多的人對西河有了更深更濃的“家的眷戀”。
景致秀美,讓人氣更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新空氣就是人氣財氣。西河鎮地處平利縣境第一大河流壩河的中游,神奇瑰麗的女媧山令人神往。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旅游基地——西河田園綜合體,住民宿、吃農味、體農趣。
位于該鎮段家河村的女媧康養民宿,緊依女媧山,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民宿以當地居民原生聚居村落房屋改建而成,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和諧共生,發展打造了一個集餐飲、住宿、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生態民宿圈。“旺季的時候,10個房間供不應求,餐飲一天最多接待十余桌。”民宿運營管理者告訴筆者,除了安康和平利本地的游客外,還有不少北京、湖北、貴州和西安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每逢盛夏,在女媧山村原生態水稻種植基地,田里的稻苗正借助充足的光熱迅速拔節,濃稠的綠色鋪滿田野、清新的稻香彌漫山丘、律動的節奏在村莊起伏,加之荷葉田田,鴨群嬉戲,一派意趣十足的田園風光吸引了不少游客觀光拍照。好田好水出好稻,女媧山村稻田靠冷山泉水灌溉,稻米生長周期較之普通稻多長10余天,營養更加豐富,口感更加香醇。此處稻田一般都荒蕪10年以上,土壤無化肥和農藥殘留,施用菜油餅經發酵制成的有機肥,并采用傳統人工方法進行耕作種植。在獲得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于插秧時節,吸引游客通過手工插秧比賽、親子插秧體驗等趣味活動,體驗農耕樂趣,回歸田園生活。在開鐮收割時節,有的村民右手持鐮,左手抓稻,卯著勁收割,有的村民拖著拌桶緊隨其后,顆粒落倉,從各地聞訊而來的攝影愛好者、旅游觀光者紛紛舉起手機相機,記錄分享歡快喜悅的豐收場景。稻田不僅成為了鼓起農戶錢袋子的豐收園,而且春夏秋三季皆景,成為惹眼耐看的好風光。
現場采摘,現場品嘗,現場購買。沁甜柔軟的獼猴桃,是平利縣綠康富硒獼猴桃現代農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積極響應陜西省獼猴桃產業“東擴南移”戰略的號召,從2016年開始種植的。目前,在西河鎮水田河村、三合村、獅子寨村共發展獼猴桃2000余畝。公司負責人介紹,產業基地種植的獼猴桃精選翠香、郁香、金獼等優良品種,每畝種植110株左右,進入豐產期單株可產果30斤左右,最大單果重達125克。“每到豐產季,就有不少人來采摘體驗,不僅可以吃到放心的獼猴桃,還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公司負責人說。
來西河鎮,看壩河縱貫,兩岸景色秀美、典雅端寧,享受靜謐悠然的時光。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產業園里說豐年。縷縷炊煙中,一腔味蕾與鄉村情愫碰撞。瑰麗的自然景致,滿眼的視覺沖擊,讓人駐足,讓人流連。
產業豐美,讓家底更厚
“日高露曦原草緣,羊散如云滿川谷。”雨后瓦藍晴空下的山坡上,吳風軍趕著羊群覓食,看著這些羊寶寶,他臉上流溢著滿滿的微笑。外出創業成功的吳風軍回到家鄉鳳凰寨村,看到這里山好水好,經過反復考察、請教和論證,他發現白山羊耐粗飼,攀爬力強,適應性強,繁殖率高,早熟易肥,肉質細嫩鮮美,是山區群眾致富的好項目。說干就干,修路,建圈,買得白山羊28頭,剛過30歲的吳風軍一門心思當起了“羊倌”,把全部家底和精力投入其中。按照“品種優質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建設功能齊全的羔羊舍、育肥舍、種羊舍、分娩舍等圈舍6000平方米,流轉荒山荒地3600畝,實行時段性天然放養,并大面積種植苜蓿、甜高粱、黑麥草等優質牧草。為了實現糞便無害化處理利用,種植茶葉600畝、絞股藍200畝。
創業不忘本,致富帶鄉親。吳風軍采用“專業合作社+養殖場+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把農戶鑲嵌進自己的產業鏈條中,共帶動帶動貧困戶62戶204人。不少鄉親們把白山羊領回家進行代養,養殖場進行疾病防控和技術指導,一年后,以高于市場價進行回收。
如今,養殖場里的白山羊由28頭增長到1200余頭,成為陜南白山羊品種選育、提純扶壯、育肥及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場,被命名為“省肉羊產業技術體系陜南白山羊試驗站”和“陜南白山羊品種資源保護示范點。
“發展產業,必須有特色才能有競爭力。”西河鎮主要負責人說。近年來,西河鎮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打造餐桌上的西河,推動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磨溝村成立雙欣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畝,現有養菌棚4個2000平方米、出菇棚10個5000平方米,建有冷藏庫、烘干室、庫房及生活區,年產香菇350000斤,年產值120余萬元,產品遠銷江蘇、上海、廣東、湖北,近銷安康市及周邊各縣,是平利縣城區大型生活超市的定點供貨渠道。
三合村全面落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借助“三變”改革有利契機,實現集體經濟入股帶動,形成食用菌、絞股藍、油牡丹、花椒、肉牛5項支柱產業齊頭并進的產業集群,搭建“產供銷”循環產業鏈條,同時邀請交大扶貧團第一書記成員協助推介,以店面零售為基礎,積極參與西安高校、企業干部職工福利招標采購,將農副產品向西安銷售,大力推進“消費扶貧”。該村還通過建立致富黨員和群眾“1+N”聯戶、“網格化”連片結對等幫帶機制,村級黨組織、合作社黨員與群眾結成致富幫帶對子,開展送信息、送政策、送項目活動,幫助群眾提高致富本領,帶動培育各類“土專家”“田秀才”,實現“1+1>2”的聚集效應。通過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形成了農村發展與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環,鍛造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目前,全鎮有萬頭和千頭生態豬養殖場各1個,20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場2個,日產3000斤雞蛋的廠1個。女媧山村打造的集中連片500畝原生態水稻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優質稻米每斤賣到70余元的高價錢。同時,西河鎮還建立起“基地+農戶+經營主體”的產品供銷模式,創新開辦的“平利縣第一書記扶貧超市”實現了“山貨走進大城市”的邁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送到餐桌筷頭,既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又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民風淳美,讓面貌更新
“家長要從小教育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認識到‘德本財末’,德是根本,有錢沒錢是末節,要會正確用錢。比如家長帶孩子去玩具店買玩具,如果孩子一下子要了三四件,就要及時勸導他,如果光顧自己,把錢都用來買玩具了,家里做其他事就沒錢了,要考慮到家里其他人的生活和感受。”中午村民吃飯時間,在磨溝村,利用覆蓋全村的喇叭系統自辦的廣播節目“磨溝之音”再一次響起。“磨溝之音”聚焦文明新風建設,圍繞勤勞致富、孝老愛親、鄰里團結、夫妻恩愛、拾金不昧等方面挖掘先進典型,并面對面進行現場采訪錄音,精心剪輯制作,每周兩期定時播出,談身邊人,說百姓事,倡導新民風,傳遞正能量。
“教育貴于薰習,風氣賴于浸染。”浸潤涵養、積淀深植而成的風尚是一個地域的鮮明旗幟和特色標簽。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文明新風尚入鄉入俗,西河鎮堅持激發人們形成向上向善的風尚意愿和風尚情感,培育崇德尚禮的風尚判斷和風尚責任,形成見賢思齊的風尚力量和風尚氛圍,為助推發展、實現超越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靈山秀水,潤德養正。磨溝村李梅丈夫的叔父黃自凱是五保戶,今年77歲,2016年11月罹患重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李梅家與黃自凱家相距有一段距離,李梅對丈夫說:“叔父病了沒人照顧,一時咱家里也騰不出地方,每天我多跑跑。”于是,每天無論天氣如何,手里有多少事,李梅都堅持到黃自凱家三四次,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有空閑的時候,李梅還盡量同黃自凱說說話,盡管老人的話上句不接下句,含混不清。失能老人的吃飯是一個大問題。李梅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黃自凱多吃兩口,還買來一些營養品,隔三差五煲湯給黃自凱補身體。
2018年5月,李梅把自家房子騰出一間,把黃自凱接到自己家里住。自此,李梅每天里里外外,忙碌不停。黃自凱居住的房間,通風明亮,沒有異味,這都得益于李梅的辛勤勞動。黃自凱大小便失禁弄臟的衣服被褥,李梅都及時清理得干干凈凈。家境并不富裕,李梅還省吃儉用,擠出錢來為黃自凱購買紙尿褲等用品。臥床的四年里,黃自凱沒有生過褥瘡,村里人都夸他有福氣,有個孝順的侄媳婦。日復一日的照顧,李梅始終如一,沒有一句怨言。別人問她累不累時,她總是樂呵呵地說:“怎么能不累呀,但人都有老的時候,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孝敬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再說丈夫和自己是叔父唯一的親人了,咱不能讓老人再遭罪,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他照顧好。”
好的民風更得益于環境的改變。從2016年至2020年,該鎮累計已脫貧1813戶5076人。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鎮內8個貧困村道路交通、安全飲水、電力入戶、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工。同時,該鎮還始終堅持把“兩房”建設作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任務,“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227戶3410人。積極開展解決扶貧搬遷安置后續發展問題調研,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實行一區一策,積極探索搬遷后續延伸措施。先后在集鎮安置區建立“菜籃子”示范基地,在安置區興辦社區工廠,在部分安置區劃分“安心菜園”到戶,強化安置區后續發展舉措,開發衍生資源,穩住搬遷農戶,逐步化解就業難、管理難、治理難等民生問題。鎮上統一謀劃,支持各村建起文化廣場等各種設施,使群眾茶余飯后有了休閑的好去處。隨著村容村貌的顯著改善,鄉風文明有效提升,村民的好日子、好風貌越來越有底氣。
“人從山林走出,蹚過土地涌往都市,對山水的牽絆是無法消退的生命底色……伴之而生的,注定了是前赴后繼的心靈返鄉。”有一種行進的姿態叫回家,有一種追求的狀態叫作美,在西河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姿態與狀態臻于完美融合、引發強烈共鳴,讓人心神搖曳、戀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