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隆
“最近我正準備申請創業補貼,力爭今年底打造成為我縣第一家專業、科學、經濟的健身會所。”在平利縣老兵超躍健身館,老板呂鋒介紹。
呂鋒是平利縣洛河鎮獅子壩村的貧困戶,在外闖蕩多年后,身為健身教練和國家一級健身健美裁判的他選擇回鄉創業。在縣鎮的大力支持下,呂峰的健美事業蒸蒸日上。
從自主就業到返鄉創業,從扶持關注到初具規模,呂峰的就業狀態早已由“紅”變“綠”。
為全面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信息,洛河鎮通過入戶摸排、電話核實等方式,健全勞動力臺賬,精準登記了7928人的年齡文化、就業創業需求等信息,結合求職意愿、創業方向、用工需求等確定技能培訓、就業扶持等政策。
在此基礎上,該鎮大力組織“線下”“線上”招聘,通過定期推送崗位,廣泛宣傳動員,提供就業服務,對接企業定向招工。貧困戶王家全以前長期在外從事體力勞動,隨著身體狀況下降和年齡增長,找工作成了難題。幫扶干部為他推送了培訓和就業信息,到縣里參加遠元集團開設的修腳培訓班后,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順利畢了業,還被“分配”到廣西一家修腳門店。
現在,王家全已經是遠元集團的老員工,拿上了每月3000元的固定工資。在洛河鎮像王家全一樣就業脫貧的還有很多。“今年以來,全鎮推送崗位5000余個,實現轉移就業3346人,依托搬遷社區‘小課堂’培訓394人次,落實交通費等補貼200余人,通過“點對點”輸送160余人。”洛河鎮社保站長胡順章介紹。
楊猛是一名返鄉創業者,經過考察和篩選,他決定與浙江源添針織有限公司合作。定了項目,廠房選在哪?得知楊猛的計劃后,鎮村為他解了難。“真沒想到,政府免費為我提供了1000平方米的廠房,就連裝修都包了。”
該鎮政府還當起義務“中介”,印發宣傳紙、舉辦招聘會、推送招聘信息,很快,就幫楊猛招到了第一批工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現在,楊猛的社區工廠共吸納搬遷群眾25人,人均月工資在1500元以上。“我每天至少能完成2000雙襪子的定型,能掙80元。”來自豐壩村的貧困戶吳豐蘭高興地說。
洛河鎮依托鎮級創業中心,為社區工廠、農業經營主體落實租金減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技術指導等扶持,有效增強了帶貧效益。目前,全鎮社區工廠就業150人,產業園區務工991人。
受疫情影響,豐壩村的貧困戶明庭瑞失了業,家里沒了主要經濟來源。就在他發愁之際,鎮村根據他患有慢性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實際情況,將他聘用為疫情防控信息員,負責協助村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拿上了每月1600元的固定工資。
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洛河鎮精準施策,開發使用護林護河員、疫情防控員、基礎設施管護員等公益性崗位350余個。協調在建項目、廠礦企業、服務業聘用本鎮勞動力,讓群眾靈活就業“有路子”,實現有就業意愿家庭至少一人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