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榮軍
走進綠水青山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棟棟安置樓房整齊排列,一家家新社區工廠滿負荷運轉,到處是一派安居樂業的好景象。
康士利毛絨玩具工廠,張運弟正在前排縫紉機上熟練縫制著毛絨玩具小鹿。她笑著說:“以前家住萬福山村,山上房子陰冷潮濕,大女兒剛滿月就患上感冒,當時連10塊錢都拿不出。現在搬到錦屏社區,孩子上學方便,醫院也近,樓上居住,樓下上班,一月能掙2000多塊。丈夫在本鎮涂料廠上班,一月3000多元收入。”這個曾經為生計發愁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如今在安置小區因為有了社區工廠,成了“雙職工”家庭,月收入近6000元。
老縣鎮黨委書記楊居僑介紹:老縣鎮社區工廠提供幾百個就業崗位,讓安置小區一大批居民像張運弟一樣,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目標。
“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平利縣在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中,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搬遷社區,創辦以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業態的“社區工廠”,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成功探索出一條“就業式精準扶貧”新路徑。
香港嘉鴻集團2016年決定把平利縣建成西部最大手套出口基地,F在,平利嘉鴻手套社區加工廠先后建分廠17家,還把各類運動手套和機械手套賣到歐美市場。這樣的社區工廠,在平利隨處可見,分布在搬遷扶貧的各安置社區里。
平利在全縣11個鎮發展83家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這種社區工廠就業門檻不高、工資相對穩定,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參與,群眾每月在家門口上班有穩定收入。
如今,社區工廠已走出平利,在西北地區蓬勃發展,成為秦巴山區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模式。這一模式先后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搬遷后續脫貧典型案例,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典型扶貧案例,入選人社部典型扶貧事例。
為真正讓搬遷群眾把家安在社區、把心留在社區、把日子融在社區,今年平利縣又創新探索在安置社區以“十小惠民工程”為切入點,強化移民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以宜居、宜業、宜養的環境和惠民、利民、便民的服務措施促進群眾安居。
錦屏社區定期開設的“小課堂”培訓就業技能,配套“小庫房”存放生產工具,流轉70畝土地建起“小菜園”,讓搬遷戶分得菜地。同時利用“小管家”解決搬遷群眾管理服務問題,“小配套”解決安置社區基礎設施短板問題,“小平臺”解決搬遷群眾居住質量問題,“小餐廳”解決搬遷特殊群體吃飯問題,“小廳堂”解決搬遷群眾婚慶嫁娶場所問題,“小市場”解決搬遷群眾融入問題,“小公墓”解決農村文明殯葬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像張運弟這樣的搬遷群眾,在點滴變化中收獲滿滿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生活。‘十小惠民工程’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成效有目共睹,不僅讓群眾吃住得安心,還讓他們生活得更舒心,真正讓搬遷群眾把家安在社區、把心留在社區、把日子融在了社區。”老縣鎮錦屏社區書記江慧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