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羅小玲)“小羅,我今年喂了9頭豬,3頭母豬,光下小豬就是60頭,今年小豬兒價錢好啊,平均每頭小豬兒能賣上千塊了。你包我們戶的時候讓我喂母豬創收,還到處幫我聯系買主,現在小豬兒不愁銷路了,有固定客戶買了;你給我規劃的茶葉種植,我現在茶葉有12畝了,還種了2畝花椒;今年我們光賣豬兒和茶葉就有6萬多的收入。我還在村上的社區工廠務工,一個月還能掙1500塊,現在國家政策好啊。”吳梅笑瞇瞇地對幫扶干部小羅說。
吳梅是烏藥山村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夫妻二人都沒有文化,家里貧窮,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精神壓力也大,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緒。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后,吳梅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平利縣委編辦和幫扶責任人幫她家制定脫貧計劃,鼓勵她養豬、種茶葉,但她瞻前顧后、沒有干勁,意志消沉。通過智志雙扶,吳梅一家如期脫貧了而且并還過上了好日子。
像吳梅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平利縣委編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解決貧困戶坐等扶貧、沒有闖勁的問題,激發他們增收創富的積極性,縣委編辦堅持每月開展“智志雙扶”活動,協助村上開辦愛心超市,協調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幫扶干部一對一指導;評選紅黑榜,愛心積分評定,讓貧困戶爭先創優,讓貧困戶覺得退步了臉上無光,慢慢改變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習慣,樹起脫貧致富的“智”和“志”。
通過開展“智志雙扶”活動,吳梅的干勁出來了,精神氣大了,技能培訓更是為她發展產業添磚加瓦,從開始地看天掙錢到現在的小心侍弄、科學管理,吳梅一家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