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生態環境部命名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平利縣名列其中。
位于陜西東南部的平利縣,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被譽為“巴山藥鄉”和“生物基因庫”,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總人口23萬人。近年來,平利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基本實現了生態美、城鄉美、產業美、風尚美、生活美,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城鄉因環境而美、百姓因生態而富”的新路子。
保護生態環境 打造青山綠水的生態美
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綠水,腳下的土地,頭頂的藍天,每一處的定格都是綠色的綻放。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路上,平利從未遺落下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環節。
工作中,該縣堅持建管并重、整治并舉、長短結合,努力讓生態成為平利高質量發展的最靚底色。一是讓山更綠。大力推進生態造綠工程,相繼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等,推行林區管理“專業護林隊+村組護林員”全覆蓋,不斷強化保護、修復和提升鄉村自然環境,有效促進了“山水田林居”的和諧共生。目前全縣森林面積達到282.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1.1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34%。二是讓水更清。全面開展河道治理工程,著力實施河道治污、護岸、清理和親水景觀連建,發布禁漁令,實行“部門聯合、村組聯手、干群聯防的河長制”,境內河流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三是讓地更凈。深入開展以“清垃圾雜物、清生活污水”為重點的“清潔平利”專項行動,全面推行“戶收集、村轉運、縣鎮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模式,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100%,建成集鎮污水處理廠4個,村級污水處理站34座,全縣基本實現了城鄉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實行“村集體主導、保潔員負責、農戶分區包干”的常態保潔制度,有效促進了村莊潔凈。四是讓天更藍。大力開展“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不斷深化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優良天數保持在340天以上。
近年來,平利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五美平利”建設目標,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防范環境風險為重點,以環保問題整改為突破口,狠抓污染防治,嚴格監管執法,強化生態保護,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城區PM10、PM2.5濃度處于國家二級標準范圍之內,2019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3天;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優良率100%。全縣無重工業污染和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排放超標,未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縣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安全穩定向好。
優化生態布局 打造協調發展的城鄉美
平利縣坐擁大巴山秀美的自然風光,卻戴著省級貧困縣的帽子,為改善貧窮落后的面貌,保障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服務功能,提高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該縣以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為目標,堅持全域化生態家園發展戰略,著力促進平利生態資產保值增值,按照精美縣城、特色小鎮、魅力小村的布局,推進景區景點、田園綜合體、鄉村民宿協調發展,努力將平利打造為“道路是風景線、鄉村是小公園、全縣是大景區”的中國最美鄉村。
全面打造園林縣城。按照宜居宜業宜游名城的目標定位,著力打造“一河兩岸南北二山十里水景”,修建四級橡膠壩圍水成湖、廣場步行橋和月湖虹橋兩座景觀橋、濱河休閑步道,建成女媧主題文化廣場和革命公園、親水廣場,形成了“山環水繞、城在林中、湖在城中”的特色風貌。大力培育特色小鎮。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先后打造了長安硒茶小鎮、藥婦溝創業小鎮、龍頭農耕風情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長安鎮成為國家級特色小鎮、全省市級重點鎮建設先進鎮。著力塑造魅力村莊。針對各村莊實際,將全縣100余個村按照精品村、中心村、一般村進行分類,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建成藥婦溝、蓮花臺、高原等一批農村五星新型社區和五美新村,長安十里茶園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龍頭村成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三里埡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2016年榮獲“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
發展生態產業 打造低碳高效的產業美
歷來有種茶傳統的蔣家坪村由于茶葉產量不高,銷售渠道不暢,以致鳳凰茶山的幾百畝老茶園一直荒廢,如何讓荒山變“金山”,該村黨支部一班人馬積極探索走產業化經營之路,立足鳳凰茶山優勢資源,于2014年招商引資平利縣女媧鳳凰茶業公司,投資1000余萬元,通過新建改造方式將鳳凰茶園面積擴大到1200畝,并建成了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注冊了“秦巴綠茶”“秦巴紅茶”2個商標,引導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勞務用工、原料回購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把農戶鑲嵌在茶產業鏈中,建立園區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
蔣家坪的蝶變正是平利縣發展生態產業的典范。
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循環發展”之路,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創建省級特色農業示范縣為抓手做優一產,以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為抓手做強二產,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為目標突破三產,平利成為綠色崛起循環發展的產業大縣。
一是推進美麗鄉村游突破發展。突出田園風光、茶園休閑、民宿養生、女媧文化四大主題,著力打造縣城—三里埡—琵琶島—芍藥谷—大貴—洛河—廣佛—桃花溪—龍頭—長安—縣城”美麗鄉村旅游環線,建成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4個,1個國家級特色小鎮,1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二是推進茶飲產業優先發展。突出基地建設、龍頭培育、品牌打造、市場營銷四個重點,建成茶葉和絞股藍基地25萬畝,培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市級47個,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33家,在全國各地開設茶葉專賣店有300余家,“平利女媧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平利絞股藍”獲得“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認證和“中國馳名商標”。三是推進新社區工廠升級發展。堅持“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發展模式,先后引進香港嘉鴻手套、杭州合力電子、上海嘉麟杰等龍頭企業落戶園區,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83家,平利成為中國福利基金會“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項目”全國試點縣、全國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國家扶持小微創業者激勵計劃試點縣、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四是推進電子商務領先發展。重點抓好服務體系、基礎配套、主體培育、品牌打造、電商扶貧、人才培養“六大工程”,平利先后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五是推進新材料產業優化發展。牢固樹立工業強縣理念,推進工業循環發展,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基本建成了陳家壩綠色產業園、長安茶飲產業園、老縣新材料產業園,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百家,被省政府命名為“新型工業強縣”。
弘揚生態文化 打造綠色環保的風尚美
“碧水藍天馬頭墻,翠竹綠樹映山莊”的亮麗風景映入眼簾,一條條潔凈寬闊的水泥路蜿蜒盤旋,一幢幢清新亮麗的徽派民居錯落有致,一個個恬靜優美的生態庭院如詩如畫,一塊塊整齊劃一的規模產業園生機盎然,龍頭村勾畫出一幅綠色文明、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這正是平利近年來打造的新農村典范。
踐行兩山理論,不僅是要讓生態環境變“綠”,生產方式變“綠”,更要讓生活方式變“綠”。一是倡導綠色鄉風。深入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的新民風建設“六大活動”,推進“民風積分愛心超市”、村規民約、道德評議全覆蓋,用村規民約“約”出好風氣,用宣傳教育“育”出新農民,用創建評選“選”出美家庭,好民風、好家風、好鄉風,孕育出了農村敦親睦鄰、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圍。二是實施創建帶動。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為抓手,統籌推進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平安建設示范縣、省級森林城市、省級文明縣城、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五城聯創活動;深入推進綠色社區、企業、學校等綠色系列創建;積極開展生態鎮、文明鎮、平安鎮等創建競賽活動。通過系列創建活動,廣泛凝聚了全民力量,形成了全民共建共創共享氛圍。三是提升全民素養。堅持教育、宣傳、培訓并舉,推進生態文明理念由自然、自發向自覺、自愿發展。提高全民參與度,堅持每年開展“3·25”生態日、“6·5”世界環境日等群眾性活動;提升文化影響力,實施“書香平利”計劃,堅持“種文化”與“送文化”相結合,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拓寬素質培訓面,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素養。
共享生態紅利 打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美
宏俊富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平利縣洛河鎮線河村,屬傳統蠶桑產業強村。桑樹既有經濟價值,也有生態價值,還有文化價值,過去當地村民零散栽桑養蠶,宏俊合作社成立后,將村民組織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發展,通過桑葉養蠶、桑枝發展食用菌,蠶糞、菌渣再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加快桑樹和魔芋生產,實現“桑、蠶、菌、芋”多元增收,促進“種、養、加、銷”融合發展,建立“興桑養蠶,蠶糞歸桑,桑枝點菌,菌渣還田”多層次資源循環利用,這樣既做到了點“糞”成金,又減輕了環境污染,真正實現了村增景、山增綠、地增產、人增收,綠色經濟循環發展。
近年來,該縣堅持落實“兩山”理論,以經營良好生態為抓手,大力抓好農民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推進城鄉發展全面融合,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了村美人富面貌新,促進多元增收。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實施“千人創業帶動萬人務工”工程,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切實增加了工資性收入;依托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讓農民成為創業主體,有效增加經營性收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強集體經濟實力,通過“三變”改革、房屋出租等渠道,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公共服務。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城鄉融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全面完成城鄉供水、供電、垃圾和污水處理“四個一體化”工程,通訊網絡、廣播電視實現城鄉覆蓋、一體均等。投入建成了功能齊全的標準化示范高中;縣圖書館、博物館正在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庭院遍布城鄉,各類公共文化陣地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五大保險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等等,一系列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措施,讓城鄉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強社會治理。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農村社會環境更平安、更和諧。深入開展“德在平利”系列工程,建立“一約四會”,用村規民約立人,道德評議感人,移風易俗化人,弘揚文明新風;依托群眾對女媧文化的廣泛認同,提煉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平利“女媧精神”,賦予女媧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提高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沉,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使平利成為人民幸福、社會安定的祥和之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使平利初步實現了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雙贏目標。但發展生態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并非某種產業轉型或某項舉措就能夠畢其功于一役的,而是需要系統性、長期性地全面發力、久久為功。下一步,平利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生態,在現有生態產業基礎上,推動生態產業標準化、園區化、規;、公司化、品牌化發展,持續推動平利的資源稟賦、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