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祿 黃小彬
初秋清晨,平利縣正陽鎮周家坪村的山溝里不時傳來“唰唰”聲,向國友佝僂著腰在負責的清掃區域清掃落葉。
“他是我們村身殘志堅、脫貧致富能人向國友,肢體三級殘疾,硬是憑著不懈努力和勤勞,走出了一條脫貧的路子。”該縣農業銀行派駐周家坪村第一書記周虹兵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向國友,今年58歲,一家2口人,三級殘疾,妻子患風濕常年癱臥在家,靠2畝土地種植玉米、土豆勉強維持生計,隨著妻子和自己的醫藥費支出,讓原本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曾幾何時,向國友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年僅25歲的向國友,隨著當時外出務工熱潮,到山西大同煤礦務工,一干便是十幾年。由于勤快、務實,很快得到煤廠領導賞識,當上大隊長,負責幾十人工資、考勤等等,收入可觀。然而1995年,在礦洞一場突如其來的塌方,使他脊椎壓斷,40公分的鋼板從此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原有的幸福安穩生活被徹底打破了。
面對身體殘疾,向國友一度消沉,除養病就醫外,在家一躺就是兩年。
看著妻子操勞的身影,向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9年,在親朋幫助下,位于張家壩村老電站“向國友”鞋板鋪開張。“那時候老人們納完布鞋,要在鞋底上膠墊,既防水又防滑還耐穿。那時候上一雙5元,我一年大概能掙4000余元。”向國友回憶說。
2005年,周家坪村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廖邦兵返鄉,在當地政府幫扶下,打造千畝核桃園基地,聽說向國友的事跡后,深受感動,隨即與其簽訂長期務工合同,負責給核桃進行管護,年工資收入近萬余元。
生活的壓力,以及老伴的醫藥費,向國友并不滿足于現有工作,在村委會和公司的幫助下種植4畝核桃苗,但是需要長期才能收獲的作物,并不能解決現在的實際困難。心里盤算著更大發展的他,把掙來的第一桶金用于拓寬產業種植,結合當地實際,他把眼光瞄向了魔芋。
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向國友創業的夢想與現實的困境存在著較大差距,全家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下。2015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時,恰逢正陽鎮駐村工作隊員和縣農業銀行幫扶單位入戶走訪向國友家。得知向國友家庭現狀和他本人的想法后,第一時間開展結對幫扶,積極幫助他們夫妻申請“5321”貼息貸款,解決種植資金短缺的問題,為他想辦法,謀出路。
“鑒于他過去的種植經驗和想法,我們從產業上下手,依托土地資源優勢,讓他種植魔芋,為他規劃長遠脫貧致富路子。”幫扶人萬磊曾說。2017年,向國友被村上的公益性崗位聘用,做起了道路養護員,月收入600元。
有了國家政策和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讓向國友對發展魔芋種植有了更大信心。但在種植過程中,向國友也遇到了不少技術瓶頸,憑借一股韌勁種植魔芋近5畝。自從認準了這條路,白天務工,晚上學習種植管理知識,在日常務工時,嘗試把理論用到實踐上,勤勞的人總能得到好的回報,如今的他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和管理經驗,還把門前屋后閑置土地都種上魔芋,擴寬增收致富渠道。
“我準備把老屋場的一些閑置土地整理出來,擴大種植規模。”向國友對下一步發展有著自己的打算。除了種植魔芋,他還在家里喂養了2頭豬、10余只雞。不僅如此,閑暇時間,還搞起道路綠化,門前公路邊一排排竹林,是他親手栽種的。
在正陽鎮像向國友一樣通過自身的努力,用勤勞的雙手逐漸擺脫貧困,一步步走向幸福道路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事跡鼓勵著所有困難的家庭,只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幸福的生活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