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朱東)朝霞風吹谷低頭,行行稻穗迎豐收。初秋的清晨,走進平利縣洛河鎮,金黃的稻谷綴滿山谷田間,秋風過拂,稻穗隨風搖擺,蕩起層層稻浪,飄來陣陣稻香。
“今年年成好,穗子多,米粒也飽滿,我家的4畝稻田收4000斤谷子么問題”,談起今年的收成,正在田里打谷子的李世榮滿臉抑不住的喜悅。今年62歲的他是洛河鎮安壩村的貧困戶,精準扶貧以來,靠著種植水稻和發展茶葉,他家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還過上了好日子。
洛河鎮位于平利縣西南部,轄11個行政村1個農村社區,農業人口4672戶14542人。轄區內黃洋河穿境而過,兩岸淤壩成田,歷來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加之群山環抱,水質潔凈,生長環境優良,產出的大米味甘醇香、品質上乘,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該鎮將水稻種植作為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通過挖掘大戶能人、培育合作社、組織技能培訓、開展消費扶貧等方式,鼓勵農戶自主種稻,同時著力打造集中連片的種植基地。
“這幾年水稻價格不錯,今年的谷子是2元一斤,加工后的新米可以賣到3.5元一斤,我們村的無公害水稻緊俏得很,購買還需要提前預定呢”,在安壩村三組的富硒水稻種植基地,村干部康萬旦向筆者介紹道,“今年全村種植水稻400余畝,發展其他富硒糧油1500畝,有效解決了受疫情影響帶來的就業難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增收。”
產業興,鄉村旺。該鎮將發展產業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途徑,通過盤活本地特色資源,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方面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以茶飲產業為重點,富硒糧油、烤煙、魔芋等“短平快”產業齊頭并進,構建長短結合、產品豐富、特色鮮明的綠色循環產業發展格局,累計發展茶園1.9萬畝、魔芋1.2萬畝、富硒糧油1萬畝,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另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采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培育經營主體42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引種、統一技術服務,保證源頭上的優質安全,做到特而優、優而強,在幫助農戶增產增收的基礎上,打響“洛河品牌”,創造更大經濟效益。
如今,洛河鎮的大米早已走出“家門”,流入當地商場、超市,還走上了外地消費者的餐桌。黑土地里長出的“金穗子”,不僅飽了肚子,還掙了票子,樂了群眾的“心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