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一手篾匠手藝,今年68歲的劉瑞銀也吃上了“手藝飯”。
過去,劉瑞銀一家人居住在平利縣洛河鎮水坪村四組,山大溝深,交通落后,一家人靠種莊稼過日子。農閑時候,有篾匠手藝的劉瑞銀靠編背簍、提籃掙點零花錢。自從患上了高血壓、冠心病后,劉瑞銀漸漸干不了農活,本就緊巴巴的日子開始走了下坡路。
精準扶貧開始后,劉瑞銀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針對他家的致貧原因,工作隊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落實西安交大二附院駐村干部和二附院心血管病黨支部結對幫扶,通過慢病簽約、健康義診、送藥上門等方式,劉瑞銀的病情逐漸穩定。2016年,一家人還搬進了村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新房。
在一系列政策的幫扶下,劉瑞銀家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搬到安置點后,家里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建上了茶園,種上了魔芋,劉瑞銀成了“股東”,拿上了穩定的紅利。越發清閑的他多了一個新的嗜好——喝酒,身上總是帶著酒氣,有時還醉意濃濃,一副沉浸在安逸生活里樂不思蜀的派頭。
“天天喝酒可不是個事兒,必須想辦法讓他充實起來!”西安交大二附院駐村第一書記劉世杰思考著,“扶貧先扶志,咱得幫助他樹立起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
劉世杰和同事加大了入戶走訪的頻次,和劉瑞銀拉拉家常,講講政策,說說縣鎮和村里自強標兵勤勞致富的事跡。“劉叔,都說你篾匠手藝好,現在咋沒見你編呢?”在劉世杰和同事趙永林的建議和鼓勵下,劉瑞銀又干起了篾匠活。可是第一批大提籃卻無人問津,這讓劉瑞銀沒了勁頭,以身體不好等原因打起了退堂鼓。
“老劉編的提籃適合干農活,太‘蠻’了,村里沒啥銷路。”村干部的話提醒了大家。劉世杰決心轉變思路,他一邊繼續鼓勵劉瑞銀編制實用美觀的小竹籃,一邊積極聯系銷路。當拿到第一批8個竹籃賣出的320元錢時,劉瑞銀開心地說:“我要把這手藝好好搞下去!”
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專家教授到村開展義診活動之際,劉世杰專程把大伙帶到劉瑞銀家,并介紹了純手工竹制品。精美的竹籃讓大家眼前一亮,經過一番搶購后,劉瑞銀家里的“庫存”銷售一空。今年4月,在二附院開辦的“水坪村農產品展銷會”上,劉瑞銀的竹籃第一次走進西安并再次被搶購。
不僅如此,劉世杰和趙永林還當起了義務“推銷員”,在他們的介紹下,洛河鎮雙埡村的茶商訂購了16個精美實用的采茶竹簍,村里電商合作社也找到了劉瑞銀,下了竹簸箕的訂單。“從去年到現在,光是做篾匠,都掙了近6000塊呢。”劉瑞銀高興地說,黨的政策好,讓他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他要靠自己的手藝掙點錢,爭取不給政府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