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黃小彬
近日,走進平利縣正陽鎮泗水坪村,瓜果飄香,一派豐收景象。余軍正忙著將陽荷姜裝箱發貨,就在幾小時前,平利縣委、縣政府安排縣招商服務中心,邀請抖音網紅、電商新農人與平利縣政府黨組成員牛鐳和正陽鎮鎮長胡德乾變身“網絡主播”為陽荷姜現場代言。
“這次‘直播+短視頻’帶貨11000多單,賣出陽荷姜產品4萬余斤,銷售額達到40萬元,庫存全部清空。還有多家電商向我們拋來‘橄欖枝’。”余軍興奮地說著,“相較于去年的網絡直播帶貨,同比增長了56%的經濟效益。”
今年40歲的余軍,早年家境貧寒,21歲踏上外出務工的列車,下過煤礦,當過保安,賣過建材,靠著努力最終當上了一家藥企的省區經理。然而心系家鄉的他,2014年毅然放棄高收入的工作,辭職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干什么?余軍有著自己的打算。“陽荷姜是一種耐陰性的特色蔬菜,風味獨特,雖然叫姜,但沒有姜的辛辣,口感較好,和肉一起炒片或絲,或者放在壇子里腌成酸菜,美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味道一直停留在心底。我在外務工期間,從未間斷過對陽荷姜的市場考察調研,一心想把它發展起來。”余軍說。2015年底,余軍成立了平利野山農夫原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姜紫芽”品牌。
為使陽荷姜品種優質、高效,余軍常常在大山里尋找野生種源進行配對,一次尋找種源時,不慎摔斷了左腿,由于沒有完全康復就急著下地奔波,傷口多次惡化最終導致骨髓炎,經過三次手術才僥幸保住了腿,然而這并沒有減少陽荷姜對他的吸引力。2017年,在正陽鎮泗水坪考察時,發現這里平均海拔1200米,水質優良,植被豐富,自然環境優渥,他便流轉了200畝地進行種植,首次收益便達到60萬元。
為進一步提高產業效益,余軍在陽荷姜種植基地里套種香椿、獼猴桃,把香椿樹作為獼猴桃生長用的支架,等香椿樹、獼猴桃長成后,又可給陽荷姜帶來喜蔭場地,而陽荷姜的蕾果采摘完畢后,其桿子和葉子可加工成青貯飼料,喂養本地黑土豬,可謂一舉多得。同時,余軍還進行陽荷姜產品攻關,陽荷姜泡菜、陽荷姜面條、陽荷姜餅干相繼而出,他還嘗試將陽荷姜蕾果榨汁,與蘋果汁、番茄汁、胡蘿卜汁進行混合加工,制作成風味獨特的飲用果蔬汁。為了保證陽荷姜泡菜的質量,余軍還在正陽鎮鄢家臺村承包200畝土地,進行泡菜用的辣椒種植。
截至目前,余軍的陽荷姜產業規模近3000畝,相繼發展3家專業合作社,產業遍布10余個行政村,帶動農戶近600戶,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酒香也得靠吆喝。7月28日,一場消費扶貧“安康大集”在平利女媧廣場盛大舉行,琳瑯滿目的扶貧產品里,余軍的“姜紫芽”陽荷姜位列其中,身后的顯示屏更是播放著陽荷姜的不同做法,或腌或炒或涼拌,向現場群眾展示它獨特魅力。為了擴大品牌效益,余軍定制了200件印有品牌logo的綠色體恤衫,免費發放給群眾,每到傍晚,在平利女媧文化廣場舞陣群中,總有一方綠色的涌動吸引眼球,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到了“姜紫芽”陽荷姜。“現在一心撲在陽荷姜的事兒上,要把陽荷姜做好、做優、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