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丹
蔡世梅是平利縣洛河鎮安置區悅途星越襪業工廠的頭一批工人,從筒裝原料、織羅口、縫頭到成品檢驗,手腳麻利的她操作起來已是得心應手。今年三月復工復產以來,她已經掙了5000余元。
蔡世梅是洛河鎮南坪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家距離集鎮15公里。2018年,一家人靠著好政策搬進了安置區100平方米的樓房,這個全鎮最大的安置區,也是1124戶3603名搬遷群眾的新家。
一開始,蔡世梅和大多數搬遷群眾一樣,住得“不習慣”,搬遷是一時的事,但居住是一輩子的事情,她不想讓自己的好日子徒有其“表”。在鎮村干部的動員下,她瞅準了樓下的社區工廠,一邊照看兩個娃上小學,另一邊踏踏實實上了崗。憑著認真勁兒,她逐漸從“體力型”工人變為“技術性”骨干。今年年初,她大病初愈的丈夫也趕上了政府組織的從“家門”到“廠門”的就業直通車,前往廣東佛山浩澤電子廠當起了計件師傅,夫妻倆變成生產線上的“雙職工”。
通過引巢筑“鳳”,目前,該鎮集鎮安置區就有社區工廠3家,主打襪子、毛絨玩具和棉鞋生產銷售,吸納150余名勞動力穩定就業,鎮內的4家大中型超市也提出優先支持貧困人員就業,讓蔡世梅這類“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增收。
同為“上班族”的還有年滿52歲的鄧青林,2019年底,他被進駐安置區的港鑫物業公司聘為保潔員,每月能拿到1500元的固定工資。“老鄧干活很踏實。”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君夸到。清晨6點,當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老鄧便在責任區內逐門挨棟收拾清理、打掃道路沿線衛生。這幾年開發的保潔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很適合老鄧這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貧困勞動力,工作時間靈活,崗前有培訓,還保障了基本生活。
“像這樣滿園采摘的情景實難見到。”平利縣旭升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勇說。往年春茶正“俏”的時候,集鎮附近的百畝茶園卻有些清冷。安置區的住戶“滿員”后,與高樓隔河而觀的茶園也“滿員”了。家住統建樓的劉綿金在領到合作社兌付的5500元勞務工資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自己在園區翻地、除草,妻子采摘些茶葉,“只要勤快一點,不愁掙不到錢。”除旭升茶業外,集鎮安置區還培育了5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園面積達到3000畝,僅2019年發放了近50萬元勞務報酬,帶動255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洛河鎮一手抓搬遷安置,一手抓后續扶持。通過開辦社區工廠、開發公益崗、培育能人大戶等產業就業幫扶措施,讓搬遷群眾“安身”。通過“安置區管理+物業”和網格化管理模式,與社區黨組織同步推進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文化提振等舉措,規劃實施搬遷社區“十小工程”,群力打造“五新社區”,讓貧困戶“安心”。現在,搬遷群眾在安居、樂業、致富的路子上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