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苑苑 陳力
時下,走進平利縣西河鎮,民居整齊有序,公路四通八達,田疇生機勃發……從昔日的貧窮落后到如今的美麗蝶變,西河鎮的巨大變化得益于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做到“精準實”,跑出“加速度”,書寫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民風淳的壯美畫卷。
富路通西河
路通方能百業旺。落后的交通環境曾阻礙了西河的長遠發展,2015年,平旬路改造提升完工,暢通的交通主線讓西河鎮脈動新的生機。“出門就是新修的水泥路,出行很方便,到村里的新社區工廠務工也只要10分鐘的路程。”梅子園村村民田大嬸說。
近年來,西河鎮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修水池、硬化道路、架橋梁,一項項工程齊頭并進,逐漸改變了全鎮面貌。特別是建成五郎溝大橋,形成交通環線,將集鎮框架進一步拉大。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鎮內8個貧困村道路交通、安全飲水、電力入戶、兩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工。
同時,該鎮還始終堅持把“兩房”建設作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任務,“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227戶3410人,已全部交鑰匙入住。目前,正在通過建立社區工廠、發展蔬菜示范基地、農業園區等產業解決易地搬遷后續發展問題。此外,該鎮還不斷抓好醫療保障扶貧、教育助學扶貧等工作,嚴格執行現行扶貧目標標準和健康、教育、兜底保障等各項扶貧政策,實現貧困人口參合率、大病保險、一站式結算覆蓋率三個100%。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大學全方位的資助政策,確保適齡人口一個不少的接受義務教育,所有符合資助政策的貧困學生一個不少地享受教育資助。精準落實農村低保、五保、殘疾人等各類救助政策,及時足額落實兜底保障政策。目前,全鎮發展新社區工廠7家,就近安置就業近200人。
據悉,西河鎮已累計脫貧1697戶4877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7%,脫貧收官勝利在望、曙光在即,鄉村振興的大幕也在先行先試中徐徐拉開。
產業百花開
“發展產業,必須有特色才能有競爭力。”西河鎮主要負責人說。近年來,西河鎮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打造餐桌上的西河,推動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現在在山上養土雞,營養又美味,城里人都喜歡來買。”東壩村村民張禮權常對人這樣講。他早年與妻子在外務工,2014年回鄉創業,依托家鄉豐富的山地資源,創辦平利縣富欣源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專門進行土雞養殖。張禮權介紹,通過自繁自養,每年能繁殖、養殖、銷售土雞4個批次,日產3000斤雞蛋,年收入達40至50萬元,自家收益提高了,最重要的是,還帶動了鄉親一起增收。
目前,全鎮有萬頭和千頭生態豬養殖場各1個,百頭以上養豬場7個,20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場2個,日產3000斤雞蛋的廠1個,存欄200頭的人工馴化鹿養殖廠1個。女媧山村打造的集中連片500畝原生態水稻通過與“買安康”電商平臺合作,優質稻米每斤賣到70余元的高價錢。
同時,西河鎮還建立起“基地+農戶+經營主體”的產品供銷模式,將農產品供往市縣各大超市,還遠銷西安、浙江等地,創新開辦的“平利縣第一書記扶貧超市”實現了“山貨走進大城市”的邁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送到餐桌筷頭,既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又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鄉村迎客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新空氣就是人氣財氣。西河鎮地處平利縣境第一大河流壩河的中游。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旅游基地——西河田園綜合體,住民宿、吃農味、體農趣。
“旺季的時候,10個房間供不應求,餐飲一天最多接待10余桌。”女媧康養民俗的運營管理者徐婉青告訴筆者,除了安康和平利本地的游客外,還有不少北京、湖北、貴州和西安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目前,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設計已經全部完成,西河蔬菜大棚建設兼具農業觀光、采摘體驗功能,已完成土地流轉223.79畝,建有大棚20余個。西河游客接待中心已納入規劃,正在積極招商引資中。
自己日子美,才引外來人。鎮上統一謀劃,支持各村建起文化廣場等各種設施,使群眾茶余飯后有了休閑的好去處。“現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路燈也亮了起來,垃圾每天都有人來清理走,晚上還可以到廣場跳跳舞,我們也過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西壩村村民劉大媽笑著說。
隨著村容村貌的顯著改善,鄉風文明有效提升,西河鎮在鄉村旅游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