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奕君 陳力 梁沛
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平利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重點去攻堅、扭住難點求突破、銳意創新求實效,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批務實管用、精準高效的脫貧舉措,匯聚起眾志成城、攻堅拔寨的強大合力。
任何工作,首先要解決的都是人才問題。為了解決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發展沒有主心骨和領頭雁的問題,該縣立足長遠發展,出臺辦法規定,政策優惠激勵,大力實施以“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興產業、辦企業、置家業”為重點的“三鄉三業”能人返鄉工程,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商成功人士等返鄉,充實“兩委”基層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和農村發展,提升村級黨組織和村干部的領富帶富能力。2019年,該縣《“三鄉三業”能人返鄉助力脫貧攻堅》被評為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
村上是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落實那落實,最終都要在村上去落實。該縣創新推行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由縣委書記帶頭,全縣所有縣級領導、部門和鎮黨政主要負責人直接到村擔任脫貧攻堅總隊長,一人一村,對村上脫貧攻堅任務落實負總責,實現137個村全覆蓋。總隊長受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在鎮作戰部的安排下,統攬協調村上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統領調度村上所有幫扶力量,統一下達各項作戰指令,統籌解決村上困難問題,把攻堅拔寨的關鍵點位下沉到村到戶到人,構建起了以村為基本單元、以戶為主要靶向、以人為主要對象的脫貧攻堅“一線作戰體系”。
為了激發黨員干部主動扶貧、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三個內生動力”,該縣制定出臺《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選用干部實施辦法》《貫徹“三項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十條措施》《激勵干部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擔當作為“五個必須”實施辦法》等獎勵激勵措施,先后提拔、交流和使用脫貧一線干部50人,占比68%。同時,針對一些貧困戶嚴重的“等靠要”惰性思維,該縣大力實施“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137個村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賭禁毒會、道德評議會“一約四會”和“紅黑榜”,依托生活超市設立民風積分愛心超市,村上每季度開展一次道德評議,該縣每年評選表彰100名“自強標兵”和“苦干脫貧光榮戶”,通過評先進、樹典型,使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身子動起來,依靠自己的勤勞雙手讓日子好起來。
社會力量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生力軍,該縣為廣泛開展“萬企幫萬村”“巾幗扶貧”“勞模助力脫貧”“脫貧一線看委員”等精準扶貧行動,與江蘇攜手舉辦“平利特產進武進·百家企業手拉手”招商推介活動,每年評選表彰50名“最美扶貧企業”,優先享受項目資金扶持,優先推薦“兩代表一委員”,使社會幫扶力量在群眾中享美譽、發展上得實惠、政治上有舞臺。通過一系列舉措,全縣134個社會組織、222家市場主體、5000多名愛心人士踴躍參與脫貧攻堅,形成了全民動員、合力攻堅“大合唱”格局。
同時,該縣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制定實施了10萬畝精品茶、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畝中藥材、10萬頭生態豬的“五個十萬”產業扶貧計劃,細化量化分解到137個村,落實到12053戶貧困戶,確保每個貧困村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項長短結合的增收項目。截至目前,該縣茶飲產業總面積達到25萬畝,中藥材、富硒糧油等面積達到20萬畝,培育1家國家級、12家省級、27家市級龍頭企業。全縣產業扶貧的做法經驗多次在省市交流推廣,相繼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和“全省山林經濟發展示范縣”。
扶貧產業路徑確定后,該縣堅定不移地走大戶帶動、規模經營的產業扶貧新路,每年拿出3000萬元用于支持“五個十萬”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累計發展新型農業市場經營主體222家,將帶貧成效與政策扶持直接掛鉤,實現了79個貧困村特色產業、經營主體、合作組織、集體經濟、電商網點全覆蓋,采取土地流轉、訂單種養、產品回購、合作經營等方式,深化“三變”改革,探索建立了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把11470戶貧困戶嵌入生產營銷的產業鏈中。
為暢通銷售渠道、延伸產業鏈條,最大化地使貧困戶農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該縣搶抓西安交通大學對口幫扶契機,在全省首創“第一書記扶貧超市”,采取“線下實體展廳+線上數據平臺”“實體店+合作社+電商”等運營方式,打造“產銷精準對接、農企互利共贏”的農產品消費扶貧模式。通過“電商+第一書記扶貧超市+貧困戶”形式,共計培育電商企業42家,創辦網店796家,網銷貧困戶農產品270余種,銷售額達7.5億元,帶動2975戶9196人增收脫貧,躋身“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此外,為了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夠就近就業,保障其有穩定收入,該縣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發展規劃,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將總部設在工業園區,把生產車間建在農村社區,把小微工廠辦到群眾家門口,探索“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模式。截至目前,在全縣11個鎮興辦社區工廠83家,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