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牟慶紅 通訊員 曾海成)一首首茶歌飛揚,一口口茶香醉人,4月的平利縣田珍茶園里一片繁忙的采茶景象,茶葉青翠欲滴、清香四溢。 “今年茶葉長得很好,我們一天最少也能采5、6斤呢,這樣算下來,每天至少能賺100多元錢!”一茶農樂呵呵地說到。
平利縣地處安康市東南部,森林覆蓋率達71.12%,被譽為“巴山藥鄉”和“生物基因庫”,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素有中國名茶之鄉的美譽。作為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平利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全面建設生態美、城鄉美、產業美、風尚美、生活美的中國最美鄉村,把新發展理念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路子,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的雙贏。2020年2月27日,根據陜西省政府發布的貧困縣退出公告,安康市平利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擎生態大旗 共護綠水青山
近年來,平利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持之以恒守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
全縣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大力推進生態造綠工程,全縣森林面積達到30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1.1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6%。全面打響并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累計投資1.2億元全面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讓良好的自然生態持續成為最具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優勢。
通過全縣的不懈奮斗,截至2019年,平利縣內國、省控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優良率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343天,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達到94%。
興綠色產業 力推脫貧致富
平利縣得益于“高山、綠色、富硒、零污染”的良好生態環境,茶產業已成為平利助力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當地農民穩定增收的當家產業。
平利縣城關鎮陳家壩村的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茶樹以天然腐葉為肥料自然生長,茶葉品質深受消費者青睞。景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天然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4000余畝山地上打造起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富硒農產品開發于一體的生態觀光景區,通過產業帶動、勞務用工、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群眾就業200余人,結對幫扶450名貧困戶,實現增收1300元以上。
群眾依山水而居,因山水而富,“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19年全縣產銷茶飲產品1.28萬噸,實現產值13.6億元,帶貧人口超過1.7萬人。
增群眾福祉 叩響幸福大門
茶產業的日漸興旺使各行各業紛紛以茶為媒,平利縣積極培育特色茶旅民宿,發展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游茶山、品香茗、居民宿”茶旅結合的致富增收之路。按照靠近城區、景區、園區的思路,全縣發展鄉村民宿100余家,精品農家樂100余家,加快催生了一批休閑經濟綜合體,2019年全縣旅游業接待游客達467.4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7.09億元。
平利縣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探索實踐中,架起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橋梁,憑借著良好生態環境優勢,穩步推進綠茶、絞股藍、生態豬、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中,實現了“人均一畝田、戶均一萬元”產業發展目標,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今的平利縣,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 “老鄉”的口袋鼓起來了,笑容多起來了,精氣神抖擻起來了,茶歌嘹亮,清風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