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賢平
“山大溝深林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這是4年前平利縣城關鎮三里埡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該村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滯后,村民人均收入低,使得該村成為全縣79個貧困村之一。
如今,三里埡村變了,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房前屋后分布著垃圾收集設施,村委會建起了燈光休閑小廣場。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也串起了綠茶、絞股藍、生漆、羊肚菌、豬牛雞養殖等眾多富民產業。2017年該村曾榮獲“全國美麗鄉村”的光榮稱號。2019年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32.95%下降至1.78%,實現了全村脫貧的目標。
“我看到這幾本紅本本,就覺得很有干勁兒。”脫貧戶楊成照拿出“自強標兵”榮譽證書開心地說。他是一位殘疾人,缺失左臂,卻用一只手撐起了一個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種植了茶葉、魔芋、香菇,割生漆,務零工,他的事跡得到鄉親們的認可。2017、201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自強標兵”,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的夢想,日子也越過越好。
村里還有很多跟他一樣的先進典型。2016年以來,三里埡村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每季度開展民風積分評議和積分兌換物品活動,堅持村民先后進“紅黑榜”公示制度,每年評議“先進黨員”“自強標兵”“致富標兵”等先進典型,樹立新風,改進民風。
“如今,我們村里路寬了,樹綠了,空氣好了,環境更美了,越來越多的人都跑來村里度假。”貢茶新村小賣部老板娘陳霞說,“2017年,三里埡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正在積極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
自2016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三里埡村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新建了移民搬遷安置點、群眾休閑廣場、旅游接待服務中心,整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大幅提升,三里埡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環境大“變臉”帶來的大“實惠”。
“我們不但要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更要不斷完善整村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下一步,將進一步鞏固提升整村基礎設施建設,爭取把三里埡村建設得更美、更好,為全村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三里埡村黨支部副書記饒朝江說。此外,2014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龍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扎實落實各項民生工程,教育幫扶、醫療幫扶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在三里埡村落地生根,為群眾切實解決了一件件貼心實事,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群眾手中。
走進三里埡村女媧貢茶茶業專業合作社的廠房,濃濃的春茶之香撲鼻而來,殺青、揉捻、烘干,一派忙碌的景象。
“今年氣溫回升得快,雨水也好,春茶上市的早。我的300畝茶園已經采摘了幾天了,采鮮茶葉手工60塊錢一斤,熟練的工人每天能采2、3斤,就能掙100多元。這幾天,我炒的干茶葉有幾十斤了,每斤能賣2000多塊錢,這些茶葉早就被訂完了!”合作社女董事長楊平邊忙碌邊說。
村里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走進三里埡村涼水溝,遠遠就能看見田里那一排排黑色的大棚,那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陳波種植的“羊肚菌”大棚。棚里“羊肚菌”爭先恐后地生長,密密麻麻。說起“羊肚菌”,陳波侃侃而談:“我今年試種了四畝五分地,大棚、菌種等投資大概七八萬元。現在已經收了70多斤干菌了,每斤能賣七八百塊。前段時間賣了100多斤鮮菌,每斤80塊錢。后期還能再收一些。村里好多人看我收成好,羨慕得不行,都說明年也要種羊肚菌。我準備好好分享一下經驗,讓他們也多賺點兒。” 目前,村里一共有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綠茶2100畝,絞股藍40畝,培育漆樹苗220畝,魔芋基地300畝,2家養牛場,1家養豬場,1家養雞場。能實現就近就業近500人,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近100人,實現人均增收近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