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隆
前兩天,王家貴和西安交大二附院駐村第一書記劉世杰諞了一會兒,劉世杰鼓勵王家貴,把魔芋規模再擴大些,爭取和隊上的社員們辦一個合作社出來。一想到自己這個2017年還吃著農村低保的窮漢子,現在也過上了好日子,王家貴心里很是激動。
王家貴,今年52歲,是平利縣洛河鎮水坪村的貧困戶。村里人習慣把他所在的二組叫“小岔”,更早的時候,人們把這里叫“聯盟”生產大隊,名字是大集體時取下的,那時候搞農業學大寨,每個生產隊都有個響當當的名字:聯盟、光明、團結。可住在山垴上出行不方便,這逐漸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絆腳石,曾經的“聯盟”變成了窮山窩,王家貴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窮漢子。
苦日子逼跑了媳婦,王家貴急得雙腳直跳,悶起頭種莊稼,可家庭負擔還是把人壓背了氣。2016年,久病臥床的父母相繼去世給了他沉重的打擊,眼看著自己和兒子還住在兩間土墻房子里,王家貴常常感慨:“我這個窮漢子什么時候能夠過上好日子?”
就在這時候,駐村第一書記找到王家貴,“老王啊,這幾年你一個人苦苦支撐這個家真的是不容易,現在有我們包幫你,你自己又勤勞,過上好日子是早晚的事!”
工作隊不僅為王家貴爭取優惠政策,第一書記還經常找他拉家常、講政策,這讓他有了干勁。
趕上全村大力發展魔芋,王家貴第一個報名領到了5000斤魔芋種。車子上不去家里的土路,他就用肩挑背扛,耕地沒有農機,他就一鋤一鋤挖,缺乏種植技術,他就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取經”,主動報名參加技能培訓……沒想到,他成了全村第一個保質保量完成種植的人,還領到了3000元產業獎補。
喜慶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2017年,王家貴和兒子搬進了村里的“交鑰匙”房。他說:“真是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
挪出了窮窩,脫貧的信心更足了,王家貴繼續精心打理著自己上10畝的魔芋,又養了2頭豬,把家里部分土地退了耕,栽種的14畝桂花樹和杉樹全部通過了驗收。
2018年,王家貴向工作隊遞交了兩份申請,一份放棄農村低保申請書,“我已經渡過了難關,不能只靠著低保過日子,應該把政策給比我困難的人。”一份脫貧申請書,“今年掙了兩萬多,日子越過越好了,脫貧沒問題。”在大家的肯定下,王家貴被評為了鎮上的脫貧自強標兵,對兩份申請書換了一本榮譽證書這件事,鄉親們也紛紛給他點贊。
村上看王家貴勤快,把他聘用為道路養護員,拿上了每月600元的“固定工資”,這讓閑不下來的他在安置點住得更加踏實了。
現在,王家貴不僅干自家的農活,還能為集體做點兒事情,他說:“我也像電視里說的那樣,實現了價值,發光發熱了。村上脫了貧,我也早就甩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感覺腰桿都比以前挺了。聽工作隊的同志說,以后還要搞鄉村振興,我還得加把勁兒,爭取也辦一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