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金山 刁夢琴
寬闊平整的鄉村道路,豐富多彩的文化墻,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縷縷炊煙裊人間,一棟棟風貌別致的樓房聳立山間……山坡上,田野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陣陣笑聲連綿不斷,這不是幻境,這是平利縣正陽鎮的美麗鄉村畫卷。
近年來,正陽鎮借助精準扶貧契機打好“組合拳”,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改變基礎設施建設,讓貧困戶住進了新房,鼓足了錢袋,奔向小康。
村看村,戶看戶,農村發展看支部。近年來,正陽鎮相繼開展了基層黨組織“事實”工程、村支部書記培訓等活動。同時,做好村支部書記、主任“一肩挑”選任工作,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致富帶富能力強的村級干部隊伍,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扎實基礎。
正陽鎮選派11名機關干部到各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選派副科級及以上干部9名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建強駐村隊伍,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入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因戶施策,幫助盡快脫貧。同時,積極對接專家人才、吸引回鄉創業人才……南溪河村張碧元開辦社區工廠吸納貧困勞動力50多名;鄢家臺村的茶產業大戶鄢代成了茶飲產業的帶頭人;龍洞河村大學生鄒權回鄉辦起了農村淘寶……如今,在正陽鎮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到脫貧攻堅的熱潮中來,匯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已是晚上9點多,南溪河村社區工廠依舊燈火通明,工廠的工人依舊忙碌。見到聯村領導來,工廠負責人張碧元熱情相迎,高興地帶著聯村領導在社區工廠轉了個遍。
“雖然現在時間很晚了,但工人們熱情不減,大多數工人都住在安置區,很方便,都愿意加班,多掙工錢。” “工廠就在家旁邊,步行最多三分鐘,搬了新家,還穩定就業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工廠務工的南溪河村貧困戶杜德芝說道。
從2016年開始,正陽鎮就采取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兩個措施,讓貧困群眾挪出了窮窩,“十三五”期間,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規模2284人,全鎮規劃新建大型安置區5個,建設建成社區工廠3家。
“我今年66了,種不了地,以前這片地都荒著,去年村里發展洋火姜,我把12畝土地都流轉出去,不僅每年有3000多塊錢的流轉費,產出的洋火姜,公司還以每斤一元的價格回收,兩項加起來,收入1萬多,我和老伴兩人也奔了小康。”正在地里采摘洋火姜的泗水坪村貧困戶廖文清滿臉喜悅的說道。
在泗水坪村像廖文清這樣的貧困戶有四十多戶,他們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產品回購等方式都分享著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這只是正陽鎮產業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貧困人口持續穩定脫貧,正陽鎮在產業發展上狠下功夫,因地制宜,科學謀劃,走出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多業并舉、連片開發”的產業化扶貧發展之路。2019年以來,擴建了鄢家臺、正陽河、龍洞河、南溪河等村茶葉產業基地,引進高英茶葉有限公司在八仙村、洪家坪村新建高效密植茶園300畝,直播茶園296畝,全鎮茶飲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全鎮生豬出欄1.5萬多頭,發展養蜂大戶160余戶、蜂蜜2000余箱,發展中藥材4000余畝,種植林下魔芋400余畝,加強對現有5600畝核桃園以及2000畝中藥材產業園的規范化管理。在泗水坪村新發展獼猴桃、洋火姜、香椿等特色產業700余畝,對當年脫貧戶因地制宜,為每個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均落實了長期和短期產業,進一步拓寬穩步增收的途徑。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脫貧攻堅中,正陽鎮堅持智志雙扶理念,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促進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10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一約四會”,利用新時代農民宣傳隊,開展政策宣講及培訓;將扶志扶智與生態環保、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通過評優樹模,從精神層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以民風積分、道德評議為抓手,大力推行新民風建設,持續深挖宣傳脫貧一線先進典型,涌現出“鐵拐李”饅頭、輪椅上的“舞者”、斷指繪就脫貧夢、鐵漢等一大批脫貧路上自強不息、身殘志堅的脫貧先進典型人物,鄭遠志自立自強的事跡感染眾人,被《人民日報》關注報道,不斷激發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如今,正陽鎮群眾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充實。截至2019年底,正陽鎮實現7個貧困村退出、3385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