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應珊 余瑋
陳明義是平利縣洛河鎮線河村人,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的他,深知大山村民疾苦。
在當選為線河村黨支部書記后,面對生活艱難的父老鄉親,他深知擔子沉重。他經常與村中能人賢達座談,想要尋找發展經濟的新路子。
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在秦巴山區吹響。一天,村民魯林旭對他說:“陳書記,各家各戶這樣零敲碎打,脫貧致富不穩當。” 陳明義眼里一亮,是啊,這也是他思索多年的問題。
“種了幾輩子地,養了幾十年雞和豬,為啥沒能富起來?還不是因為沒有穩定的增收產業。”在脫貧攻堅群眾大會上,他說出了貧困的病癥和窮根所在。
他帶領村委班子,團結一致拔窮根。在“支部+X+貧困戶”精準扶貧上下功夫,想方設法在“X”上做文章。先進行土地流轉,不想干的村民給錢,讓他外出打工。想干的,組織起來,種“桑、茶、漆”樹和林下魔芋。一場以貧困戶為主力部隊的“四種”脫貧攻堅戰在山坳里打響。該村先后種植良桑800余畝,新栽茶園500余畝,低改茶園300余畝,種漆樹1200余畝,林下魔芋900余畝,主導產業從“星星之火”激增為“可以燎原”,戶均15畝以上。
有資源,就引投資。次年,引進宏俊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集蠶桑、茶飲、食用菌為一體的“種+加+銷”企業,盤活因村民外出務工而閑置的土、林地2000余畝,發展蠶桑、茶飲產業1200余畝,培育食用菌40萬袋,帶動120余戶貧困戶脫貧,增強村民脫貧致富能力。
如今,該村又發展中藥材100畝;養蜂200箱、豬400多頭、羊500多只、雞5000多只;養蠶300張,培植桑枝菌50000余棒。村民鄒武權激動地說,“村子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得好好感謝陳書記!”
年過花甲的老書記陳明義,帶領全村打了一個漂亮翻身仗,人均純收入從480元增長為3500多元。線河村在他的帶領下,多次抱回市縣鎮“優秀基層黨支部”、“先進村”等獎牌。“決勝脫貧攻堅,我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力所能及地帶領群眾在脫貧致富道路上不掉隊,這樣才能在向選民述職時不臉紅。” 陳明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