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銳 程溪
作為平利縣的西大門,老縣鎮早些年沒有一家規模化種養殖產業。在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僅僅幾年便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色產業拔地而起。村干部帶頭流轉農民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種植產業,多家企業入駐老縣,規模種養殖培育基地相繼建成。
2017年,安康北醫大秦巴藥谷有機中藥材種植基地項目落戶老縣鎮,流轉農戶的千余畝土地,種植苦參、牛蒡子等60多種中藥材,吸納當地群眾參與中藥材種植150戶,其中貧困戶129戶,每人每天可收入80元左右。村干部也紛紛搶占時機,帶頭在村里搞起了中藥材種植,通過幾年的發展,“田間”變成了“工廠”,“農民”成為了“工人”,中藥材成為了群眾致富增收“妙藥”。
“以前我在外頭打工,現在走不脫了,家里有兩個老人,還照顧孫娃子,在這兒做一年掙兩萬多塊錢吧,比在外面掙得還多。”在中藥材種源基地務工的汪賢功告訴筆者。
在2015年以前,楊安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考慮到自身情況,決定回家創業,成為了老縣鎮木瓜溝村的肉牛養殖專業戶。楊安不僅自己日子好了起來,也帶動了周邊的貧困戶。“我這個廠是2015年建成投產的,2017年開始帶動貧困戶32戶107人,每年給貧困戶分紅500元,今年已經養殖一百多頭,明年計劃再擴大點規模,爭取達到150頭,輻射帶動更多的貧困戶。”楊安說道。
像楊安一樣回鄉創業發展種養殖業的人士還有很多,他們豐富村域經濟的同時也帶動著更多的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實現農業、農村、農民轉型,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近年來,該鎮堅持把做實“支部+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作為群眾增收的主抓手,以中藥材、生態豬、茶葉為重點,富硒糧油、絞股藍、乳鴿養殖為補充,通過招商培育,成功創建了5個縣級農業示范園區,建成了3000畝的北醫大種源基地,招進了年產5萬頭的生態豬良繁場,新建茶園示范點2000畝,規劃建設柿子園2000畝,全鎮新型經營主體和大戶43家,帶動貧困戶770戶2387人實現穩定增收,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