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榮軍
平利縣是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重點縣,率先試點建設新社區工廠,使“農村社區小工廠”成為“就業扶貧大產業”。“社區+工廠”的平利模式為秦巴山區精準扶貧蹚出一條新路。平利先后榮獲“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和“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試點縣等殊榮。社區工廠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十佳精準扶貧典型案例,寫入《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災后,按照陜南移民搬遷部署,許多村民需要實施搬遷。平利縣先后建設112 個集中搬遷安置區,累計讓28555 戶83307人告別了深山搬進新居。隨著大量人員紛紛搬進社區,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積蓄少,有的勞動力缺技術,有的沒穩定收入……
雖然通過搬遷解決了群眾的安居避險問題,但這些群眾原本依靠“一畝三分地”能夠維持溫飽,現在搬下山,遠離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進入城鎮和社區后,如果無業可就,就會成為“住在樓房里的貧困戶”。
調研發現,平利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加工產品時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大多采取以件計酬,對工作時間、場所限制不嚴,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對松散的特點,非常適合需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人群。
“靶向”摸清后,該縣隨即把就業創業、招商引資和移民搬遷有機結合起來,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創辦社區工廠,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平利縣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帶就業,探索了“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平利模式,全面發展社區工廠。
“社區+工廠”的“平利模式”自然而然地誕生了。這一模式,不僅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還有效解決了“三留守”等社會問題。正如城關鎮藥婦溝社區居民吳豐珍所說,社區工廠讓她“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晚上下班了還可以去廣場跳跳舞,在休閑的社區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城關鎮白果社區工廠工作兩年多的卜從英說:“平均月工資2000 元,雖然比在外打工賺得少一點,但下班就能回家,照顧孩子和父母,這是自己現在最大的收獲。”
平利縣在響應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中,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搬遷社區,創辦以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業態的“社區工廠”,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成功探索出一條“就業式精準扶貧”新路徑。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規模、三年全覆蓋”的思路,以連鎖推進的方式覆蓋全縣112個集中安置區,建設社區工廠100家、帶動群眾就業1萬人、產值突破10個億,奮力打造西部“社區經濟”知名品牌。
香港嘉鴻集團在2016年決定把平利縣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現在,平利嘉鴻手套社區加工廠先后建分廠17 家,還把各類運動手套和機械手套賣到了歐美市場。該工廠老總奚精華說:“我在外打工多年,家鄉發展新社區工廠的好政策吸引我回鄉創業。縣上還為我解決資金難題,我一定會把手套廠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貧困戶一起增收。”
這樣的社區工廠,在平利隨處可見,分布在平利搬遷扶貧的各個安置社區。平利縣借助蘇陜扶貧協作平臺,毛絨玩具、陽光制衣、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一批社區工廠龍頭企業已在這里紛紛落戶。平利指導組建電子元件、服裝加工、手工藝品產業聯盟,通過電商為社區工廠搭建網絡銷售平臺,讓社區工廠產品始終不愁銷路。
至目前,平利縣先后出臺新社區工廠發展十條扶持政策,設立發展基金500萬元,引進培育新社區工廠83家,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經營主體215 家,10 家電商公司和796 家網店,形成毛絨玩具、服裝手套、電子元件、手工藝品4 個社區工廠產業集群。
平利社區工廠成為全國2017 精準扶貧十佳典型之一,全國70多個縣區紛紛來平利縣考察學習取經。如今社區工廠已在陜南多個縣區落地生根,被實踐證明是可推廣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