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隆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7月20日,帶領黨員學習《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后,平利縣洛河鎮水坪村黨支部書記徐英軍不顧早已被汗水濕透的后背,又風塵仆仆趕往二組查看烤煙收獲情況。
在大家眼中,徐英軍著實是個大忙人,可軍人出身的他早就習以為常。他常說自己是軍人,退伍不褪色,在脫貧攻堅戰場“服役”是本份,必須拿出軍人本色。
17歲的徐英軍懷著從軍報國的志向應征入伍。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良好的文字功底,他很快當上了班長,服役期間,表現出色的他先后多次被評為團內“優秀士兵”。2005年退伍之后,肯吃苦有頭腦的他先后跑過運輸,養過土雞,種過黃姜,還當過礦工。2015年,鎮村干部找到他,“眼下正值脫貧攻堅當緊時期,村里需要你這樣的年輕血液!”一番長談后,徐英軍選擇回到家鄉,投身脫貧攻堅“戰場”。
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后,因為善于學習,徐英軍很快就熟悉了村里的各項工作。2016年,借著精準扶貧的春風,水坪村建設步伐邁入了“快車道”。可集中安置點卻面臨著部分群眾不理解、征遷工作遲緩的難題。徐英軍主動請纓,“為了村子的建設和發展,一定要啃下硬骨頭”,他挨家挨戶上門拉家常、做思想工作,帶頭簽訂征遷協議書,又到田間地頭幫助安置點周圍的征遷群眾收割農作物。功夫不負有心人,征遷工作很快完成,各類信訪矛盾也得到妥善調處化解。2016年12月,水坪村村級活動場所順利竣工并交付使用,42套“交鑰匙”工程房如期建設完畢。
2018年,徐英軍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怎樣當好領頭雁?如何把村子建設的更好?怎么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一系列新的難題和挑戰擺在他和新一屆黨支部班子面前。
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群眾富裕,黨建引領是關鍵。徐英軍萌生了“引進來”的發展思路。說干就干,他找到幫扶單位西安交大二附院和縣環保局,向領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依托三方黨建力量搭建的黨建服務群眾平臺應運而生,在原有的支部“結對子”活動基礎上,建立起了完整的需求——反饋——對接機制。在他的努力下,水坪村依托二附院建立的健康扶貧“3+1”機制,精準對接貧困戶醫療、物資、教育等需求。以大型義診、走訪慰問、送藥送物為主的支部活動,累計送藥、送物價值10余萬元,惠及群眾500余人。
作為致富能人,徐英軍帶頭成立以茶葉加工為主的長遠原生態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代工代銷等方式,累計帶動貧困戶39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以他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下,水坪村緊緊依托“支部+X+貧困戶”平臺,借助三變改革契機,共計發展低改、高效茶園1500畝、魔芋1500畝,烤煙、中藥材、生態豬等輔助產業也初具規模。2018年,水坪村與二附院共同建立的“第一書記”品牌及相關扶貧經驗登上了《中國扶貧》雜志。“現在,村里有7家經營主體,茶葉、生豬、花椒、電商,面面俱到,我想群眾的錢袋子會越來越鼓”,談起產業發展新格局,徐英軍自信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