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胡后兵 王韜)“豬賣出了牛的價值”。7月28日,家住平利縣雙楊村6組的貧困戶李金從,看著手里沉甸甸的“票子”,笑的合不攏嘴。當天,和老李家同樣因為拿到“票子”而高興還有活動“支客”的吳明富、“殺豬匠”張龍正等9戶。
兩個半小時、帶動9戶貧困戶受益、貧困戶李金從“獨享”6100元,這成果是平利縣委辦策劃實施的文化扶貧產業項目——“平利縣農家庖湯宴”帶來的實效。
作為脫貧攻堅重點戰區的平利縣,地處陜鄂渝三省市交界處,民間秦巴文化和鄂渝風俗保存完整、留存豐富,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底蘊厚實,然而受經濟社會條件限制,文化產業發展始終沒有好的“噱頭”,強勁文化消費需求引領縣城居民“外流”。
如何發揮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實現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把“沉睡資源”變成“經濟力”,促使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從而帶動和引領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作為縣委參謀助手的縣委辦,一直在謀劃和思考。
“全縣實行村級總隊長機制后,縣委辦主任李仕陽帶隊在雙楊村開展大規模走訪摸底群眾滿意度的時候,發現庖湯宴具有豐富內涵和縣域特色,群眾參與熱情高,具有可開發的基礎條例,于是提出以此為“噱頭”,打造平利縣獨特的農家庖湯宴文化。”回憶起農家庖湯宴項目“誕生”,當時和李仕陽一起走訪的駐村第一書記黃開華說道。
“應運而生”的平利縣農家庖湯宴,在縣委辦的組織包裝宣傳指導下,借助雙楊村全市首個村級扶貧網絡第一書記超市平臺,以安康、湖北等游客為目標主體,以吃住游玩為載體,以農家宴席為核心,深度挖掘和復原雙楊村慶豐收時舉辦的庖湯宴,打造網絡訂購、現場觀賞、以吃為主,賞吃游娛全要素參與的文化扶貧項目,拓展貧困戶增收渠道。
7月21日,以“消費搭臺、文化唱戲”為主題的平利縣農家庖湯宴首次開席,來自縣內外60余名游客,觀原始農家宰牲儀式,感農村鮮活的慶豐文化,品農村風味庖湯宴席菜品。活動當天,230多斤原生態豬肉通過線上訂購、線下購買,當場銷售一空,加之3桌庖湯宴席,不到5個小時,貧困戶李正平一只豬的總收入突破5600元,比平時“純賺”2000多元。
“一炮而紅”的雙楊村庖湯宴迅速成為平利縣城最火的“話題”,借助這個“熱點”,縣委辦伸展文化活動、包裝噱頭賣點,增加了棋牌娛樂、露天燒烤、河流垂釣、趣味運動、以及觀賞山水風光、采摘時令果蔬、體驗農耕等項目,豐富活動種類,讓游客盡情放松,直觀感受農家慶豐收獨特文化,體驗平利最美鄉村建設的“三農”新魅力、新變化、新風貌。
7月28日,第二次舉辦的庖湯宴到場人數近百人,270多斤肉上架2個小時37分被“搶空”,戶主李金從的豬總收入突破了6100元,帶動增收貧困戶增加到9戶。
“雙楊村的庖湯宴文化,具有天然的親和性。貧困戶熟知度比較高、參與性強。做成產業項目后,不但能開闊貧困戶視野,而且能增強致富本領和自信心,提高其市場經濟適應生存能力,更能提升農村文化產品生產率,增強扶貧脫困效應。從解決貧困戶實際難題上講,也是實實在在解決了貧困戶農副產品市場對接問題,是一種“授人以漁”精準扶貧方式。”李仕陽分析道。
為保障項目健康運營,切實發揮項目引領脫貧致富的作用,平利縣委辦在指導庖湯宴運營時,大力開發新崗位,增加用工,力爭將更多貧困戶鑲嵌進來。
“除了原本屠宰按豬付‘錢’外,我們還設置總管、幫戶等,加上游客采摘果蔬、租賃棋牌、垂釣等,力爭帶動貧困戶數目由目前不到10戶變成25戶。”負責庖湯宴項目策劃營銷的縣委辦干部柳偉說道。
“通過這兩次舉辦,許多網友在超市后臺留言要求增加場次,原本擬定一月一次的項目,現在變成了一周一次。雖然我們工作量加了,想著給貧困戶找到一條切實帶貧成效好的項目,能為脫貧事業貢獻力量,累點也高興。下一步,我們打算加大項目框架架構,成立合作社,引進市場主體承辦,力爭將‘平利縣農家庖湯宴’打造成全村村民持續增收致富的支柱項目,成為全縣有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扶貧項目,為農村文化助力脫貧攻堅“試”出經驗和典型。”當問到項目觸動時,正在加班加點策劃第三場庖湯宴事宜的柳偉,自信的對筆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