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煥然)近年來,老縣鎮按照“一場戰役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圍繞荒山增綠、群眾增收兩條主線,以政策為支撐、以項目為抓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生態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林業生態扶貧效果,走出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扶貧新路子。
拓寬扶貧路徑 促進崗位轉移
老縣鎮按照“縣建、鎮聘、站管、村用”的原則,采取“生態護林員+貧困戶”扶貧模式,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護林員隊伍。本著“脫貧、擇優、公開”的原則,優先選聘貧困勞動力成為生態護林員,選聘結果進行公榜,保障貧困群眾權益,使他們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目前,老縣鎮共有3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政府簽訂了管護協議,實現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生態護林員實行聘任制,一年一簽,每人每年補助標準4800元,管護面積不少于500畝,按月進行考核,工資按月計發。搭建起群眾參與生態治理、獲取勞務收益的平臺,讓他們在綠化家園的過程中增收脫貧。
通過設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極大地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改善了生態環境。
開展技術培訓 增強致富本領
老縣鎮按照“群眾點菜、政府下廚”的扶貧思路,根據群眾意愿和各村林業產業發展情況,聘請相關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開設課程傳授茶葉栽植、茶園管理、產品加工,生態養殖,富硒糧油種植,中藥材種植,櫻桃、核桃、柿子建園管理等技術。同時,通過宣傳欄、知識手冊、宣傳車、廣播等形式,加大退耕還林、公益林、林業產業、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等生態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拉近了生態與百姓的距離,提高了百姓愛綠護綠的意識。
截至目前,老縣鎮按照“服務到村、指導到戶、精準到人”的總體要求,一是對全鎮8個貧困村、3個非貧困村所有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舉辦2個輪次的產業技術培訓;二是以經營主體為單位,根據各自帶動貧困對象產業發展項目有針對性的開展產業技術培訓2輪次,接受培訓農民達1339人次,其中貧困戶1079人次,努力確保貧困戶戶戶掌握1-2項產業實用技術,參與1-2項富民產業增收項目。
發展林下經濟 實現持續增收
老縣鎮始終把發展特色林業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為目標,以“三變改革”為契機,奮力打造“三個一萬,”構建形成“穩受益、不返貧”長效機制。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藥材、林果、魔芋、食用菌、天麻,林下散養土雞、生態豬等長、中、短林業產業。根據各村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統籌規劃“一村一品”,確保每個村都有一個規模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主導產業,帶動群眾穩定脫貧、持久增收。
老縣鎮用足用活各級出臺的獎補政策,發揮各項目補償及管護資金效益,開展生態補償精準扶貧。通過退耕還林補助、生態效益補償、林下經濟補貼等激勵政策,增加貧困人口“補貼性惠民”收入,不斷激發困難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助推農民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截止目前,全鎮已發展高效密植茶園1萬余畝;中藥材1萬余畝;新建柿子園、木瓜園、板栗園、櫻桃園、獼猴桃等各類林果園1萬余畝;食用菌25萬袋;萬只以上林下散養土雞專業合作社,其中中巴(巴基斯坦)合資4萬只現代化土雞養殖公司1家,肉鴿養殖4萬余羽;百頭牛場1家,千頭生態豬場6家,2萬頭野豬場1家;已經培育新型經營主26家,特色種養殖大戶30余家,帶動貧困群眾12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