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后兵
“謝謝您,龍副鎮長。您是第一個訂單客戶,支持我們更有信心把超市建好用好。”4月16日下午,平利縣縣委辦派駐雙楊村第一書記黃開華,把裝滿時令蔬菜的竹籃交給長安鎮副鎮長龍飛時,滿臉笑容地說。
這些蔬菜全部來自于雙楊村五保戶駱齊國的“安心菜園”,這是老駱搬遷到安置點時候,村上“免費”給的。說起安心菜園,老駱可有不安心的地方,“菜園不大,我一個人吃,好多菜吃不完,爛掉了可惜,拿去集鎮賣吧,路太遠劃不來。”
像老駱一樣,農副產品賣難的問題一直是雙楊村面臨的現實難題。農產品難以逾越自然、交通屏障,山區群眾對產品策劃、包裝、營銷技巧又知之甚少,導致好產品難以走出大山、賣不上好價錢。“綠水青山”沒能變成“金山銀山”。
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包幫部門的平利縣委辦一直在尋找突破口。今年3月份,在縣委辦主任李仕陽的指導下,縣委辦發揮人才優勢,在雙楊村開辦了全縣首家村級第一書記扶貧超市,這也是全市首家第一書記網絡扶貧超市,為貧困戶農副產品走出農家院進入大市場先試一步。
在這個基礎上,扶貧超市運用定制思維,通過“愛心認購”,將低保戶、五保戶安心菜園的時令蔬菜通過“大禮包”以買一半捐贈一半的形式認購給愛心人士;其余貧困戶的“山貨”通過網絡下單、送貨上門的途徑變成縣城居民餐桌上的特色貨。
同時,依托結對幫扶,縣委辦27名干部精準掌握201戶貧困戶涉農信息,免費做包聯貧困戶的產品宣傳員、推薦員。借助抖音、快手、QQ直播等網絡新媒體平臺,提升第一書記扶貧超市上架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引導黨員干部行動自覺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幫扶,激發購買和消費行為。
“看著朋友們微信圈轉載很‘火’,他們應該是下功夫的。脫貧事業不單單需要包幫部門做事,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說起第一個認購愛心菜籃的事情,龍飛看著縣委辦手寫的感恩卡,微笑說道。
現在,雙楊村的第一書記扶貧超市日均訂單20余筆,實現了交易額近2000元。黨員干部用心幫扶、社會愛心人士用情解困,第一書記網絡扶貧超市掀起的效應不止這些。通過延長項目鏈條、完善設計、增加崗位,把貧困村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致富優勢,持續把生態鏈轉化為致富鏈,不斷促使更多貧困戶受益。
陶興余是雙楊村6組的貧困戶,第一書記扶貧超市建立以后,被招錄為配送員,專門負責將顧客的訂單從雙楊配送至平利縣城,一單掙30元。從單純的客運到貨客兩運,對老陶來說,變化的不僅是業務的拓展和收入的增加,更主要是來自對未來自身脫貧致富信心的提振。“以前日子一眼望到頭。現在雖說忙,可是賺得多,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很看重這份工作的老陶,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為了提高第一書記網絡扶貧超市影響,提升老陶工作的獲得感,縣委辦為他特地定做了2件印有“第一書記扶貧超市”標志的黃馬夾,穿上黃馬甲的陶興余已經成為雙楊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和老陶相似的還有三組的貧困戶謝益厚。靠著年輕學來的篾匠手藝,老謝承接的是“愛心大禮包”的竹籃子,每認購出一戶愛心大禮包,老謝的收入就會增加35元,這還不包括有專門購買竹籃的訂單。像老陶、老謝這樣依托第一書記扶貧超市受益的貧困戶每一單有5戶。
通過認購訂單和網售送貨,縣委辦還在“消息頭”打起注意。“下一步,我們會有選擇地通過現場對比,引導貧困戶在物品上下功夫,提高種養殖水平,保障商品質量,樹立好貨好價的意識。通過引導,目前已有29戶貧困戶主動參加技術培訓,推動全村產業發展。”縣委辦派駐雙楊村的駐村工作隊長龍俊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