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余軍正在查看陽荷姜長勢)
7月初,余軍蹲在平利縣正陽鎮泗水坪村一塊長勢喜人的陽荷姜園里,用手刨了刨土,看著陽荷姜的蕾果即將破土而出,臉上不覺泛起微笑。
1980年出生的余軍,家境貧寒,早早就結束學業外出務工,下過煤礦,當過保安,賣過建材,靠著努力最終當上了一家藥企的省區經理。2014年初,余軍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朋友的勸說,放棄了高收入的工作,毅然辭職返鄉創業,為了實現自己的一個夢想。
吸引余軍的是家鄉的一種作物——陽荷姜。“霜重山間黃花盡,秋風漫嶺聞陽荷”,其形若修竹,碧葉婆娑,葳蕤成叢,根莖處結出的紫紅色蕾果為食用蔬菜,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纖維素,風味獨特,堪稱美味菜肴。根莖可入藥,性溫,味辛淡,忌鐵,具有活血調經、鎮咳祛痰、消腫解毒、消積健胃等功效,可用于對便秘、糖尿病的治療。如此好的產業,余軍一心想將其做大做強。2006年開始,余軍在務工的同時,從未間斷過對陽荷姜的市場考察調研。2014年開始,余軍開始在八仙、正陽、洛河三鎮進行陽荷姜的規模化種植。2015年底,成立了平利野山農夫原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姜紫芽”品牌。
為了使產業長遠、高效,余軍四處找尋優質陽荷姜種源進行育種,以保證穩定的優質種源,加之種植區域大多為中高山地區,作物生長周期長,種植的陽荷姜吃起來不柴,色澤更加圓潤,口感更加鮮香。一次尋找種源時,余軍不慎摔斷了左腿,由于沒有完全康復就急著下地奔波,傷口多次惡化最終導致骨髓炎,經過三次手術才僥幸保住了腿。2017年9月25日,一場多年不遇的洪水把30畝優質陽荷姜種源基地一毀而光,余軍一下子癱坐在河邊,熱血男兒淚珠不斷線地往下流,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才挺了過來。
為了進一步提高產業效益,余軍進一步探索復合農業生產技術。栽種食用香椿樹,適時適度剪截,作為獼猴跳苗木生長用的支架,并在其中套種陽荷姜,陽荷姜作為食用的蕾果采摘完畢后,將其桿子和葉子加工成青貯飼料,喂養本地黑土豬,形成“3+1”立體生態循環產業。
種植不成問題了,加工銷售就成為了余軍的主攻方向。余軍不想僅僅把陽荷姜蕾果當作普通的蔬菜來賣,他又開始了陽荷姜產品科技攻關。陽荷姜泡菜、陽荷姜面條、陽荷姜餅干相繼而出,他還嘗試將陽荷姜蕾果榨汁,與蘋果汁、番茄汁、胡蘿卜汁進行混合加工,制作成風味獨特的飲用果蔬汁。通過深加工,每斤陽荷姜的附加值能夠提升3元左右。
小小陽荷姜,通過科技引領提升,成為富民大產業。截至目前,余軍的陽荷姜產業規模達2700余畝,相繼發展3家專業合作社,產業遍布10余個行政村,帶動農戶500余戶,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