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陳金山)每逢清晨、傍晚,在正陽阡陌交縱的鄉間小道上都會聽到:“饅頭、包子、蒿子粑粑……”的吆喝,聞此聲,人們便知“鐵拐李”家的饅頭出爐開賣了,大人、小孩都紛紛走上前來,買上幾個打尖。
“鐵拐李”何許人也?平利縣正陽鎮南溪河村二組人,本名李本奎,現年四十三。早些年,滿懷信心南下打工,想靠著自己雙手為妻女創造幸福生活。正當事業干的風生水起之時,可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因為右腿骨癌惡化,為保命,只好做了高位截肢。右腿沒了,工廠進不去,只能帶著深深的遺憾和痛苦回到正陽老家。
在2014年南溪河村的貧困戶民主測評大會上,李本奎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脫貧攻堅力度的不斷加大,扶貧扶志的春風吹遍了正陽鎮的每個角落,李本奎的貧困問題被列入了村級重點工作。自此以后,村上、鎮上干部有一趟沒一趟的往他家跑,跟他拉家常,講扶貧政策,殘疾人自強案例,幫他樹立信心。看著妻子女兒期盼的眼神,聽著干部真情的勸導,他對妻子兒女說“從今天起,我就憑一條腿也要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怎么走出一條致富路,對于無一技之長的他來說卻成了大難題,特別是這兩年的自閉生活,讓他與飛速發展的社會脫節,他的妻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將自己的難處告訴了他的駐村干部。
“這幾年因為脫貧攻堅,全鎮到處都在搞建設,工地的工人都從家帶干糧打尖,你可以做點心賣給他們,在城里那種一塊錢一個的饅頭很好賣,目前我們鎮上還沒有。我記得你媳婦還是三級廚師,你們兩口子干這個,肯定能行。名字我都幫你想好了,就叫‘鐵拐李’饅頭。”駐村干部信心滿滿的對他說道。
說干就干,李本奎在駐村干部的協助下,辦了營業執照,購買了設備。在妻子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做饅頭、包子。因為右腿裝的假肢,無力久站,更別說還要用力揉面。剛揉幾下就汗如雨下,他妻子實在于心不忍,勸他放棄,他說“既然決定了,我一定做好、做成!”堅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李本奎不僅將饅頭的技術都熟練掌握,而且耐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連續操作幾個小時。開張前夕,他把街坊四鄰都請到家中,邀他們品嘗,得到一致肯定后,便挑了個黃道吉日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做了400多個饅頭,誰料到不到晌午,就被搶購一空。
隨著“鐵拐李”的名字越來越響,他饅頭的銷量穩步提升,為了滿足需求,又不影響口感,他堅持純手工制作,因此每天凌晨兩點就要起床忙活。“我現在每天賣出包子、饅頭共計800多個,利潤可達400多元。主要能力和時間有限,每天只能做這么多,不然還能賣出更多”看著剛出爐熱氣騰騰的饅頭,“鐵拐李”高興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