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近日,平利縣龍頭村舉辦濃厚鄉土氣息的“龍抬頭”活動。茶農吳美庚在茶園忙開了,妻子楊萍也忙著維修制茶機器、同村民簽訂《務工合同》。不遠處的肖家女主人則到社區工廠上班……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平利縣將小茶葉做成大產業,而新社區工廠也爭先恐后大打“組合拳”,成為群眾就業增收的新途徑。
當好“店小二”。該縣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實行“領導聯廠、部門包廠、干部駐廠”的結對幫扶機制,并從規劃立項、選址建設、登記注冊、工人招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使企業在發展中“綠燈”常明。做好“加減法”。該縣出臺《社區工廠發展十條扶持政策》,為業主送上誘人“紅包”。“減”:免費為業主提供廠房3年,如業主自租房,則補租金3年;如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達1/3以上者補貼50%水電費。“加”:吸納貧困勞動力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者,按1000元/人發放崗位補貼;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基地,按500元/人發放職業介紹補貼,按600元/人/月標準,發3個月培訓補貼。若由省市縣評定為就業扶貧基地,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1萬元獎勵;還根據勞動就業人數給予5至10萬元落地獎。同時,發放10至50萬元創業貼息貸款。該縣還籌措500萬元發展專項資金,其中300萬元作擔保基金,撬動銀行按1:10比例發放貸款,解決社區工廠融資難題。推行“紅黃綠”管理。對83家新社區工廠統一編號,建立臺賬,實行“紅黃綠”清單管理(“紅色”預警,提示責任人密切跟進;“黃色”警示,提示責任人狠抓落地;“綠色”表揚,激勵責任人完成任務),每月在媒體上發出通報,接受群眾監督。
據統計,去年該縣新增新社區工廠31家,為83家企業貼息172萬元;落實各項獎補資金415.1萬元,破解了新社區工廠發展瓶頸,讓企業揚帆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