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諶敏 董克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來,寧陜縣龍王鎮因地制宜,圍繞安置點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做足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精準幫助群眾拓寬增收渠道,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有力確保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油菜花海中的綠煙安置點
日前,走進中華村綠煙安置點,一排漂亮整潔的樓房,在藍天白云、油菜花的映襯下顯得清新美麗,房屋旁硬化的道路也干凈整潔。
“我是從山溝里頭搬到安置點的,這里交通方便,還給我們劃了一塊菜園。”談起搬遷后的生活,村民柳榮清很是滿意。
搬遷后群眾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如何持續增收成了黨委、政府和群眾最關心的事。
“綠煙安置點建于2017年,目前居住31戶78人,為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上積極鼓勵群眾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目前已成立2家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務工,每年為群眾發放工資13萬余元。”中華村黨支部書記王先珍說。
村民王志奎因身有殘疾,不能外出務工,就在合作社干活。“在這兒一連干了好幾年,一兩個月能掙五六千元錢。”王志奎說。
據了解,寧陜縣樂滋美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22年。目前合作社種植有豬苓200余畝,黃精30余畝,每年產值在30萬元左右,帶動周邊農戶30余戶100余人就近務工。
無獨有偶,棋盤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和香菇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產業飯”。
為切實解決河坪安置社區46戶搬遷戶就業難題,棋盤村多措并舉推進集體經濟發展。自2019年起,著力培育蠶桑特色產業,累計建成標準化桑園300畝,現代化蠶室1000平方米,年均養蠶規模200張,實現產值20余萬元。棋盤村黨支部書記蔡世東介紹:“2024年又延伸產業鏈條,新建食用菌種植大棚5畝,年培育菌袋6萬袋,構建起種養結合的產業格局,通過兩大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累計帶動40余戶搬遷戶實現穩定就業。”
據悉,該鎮先后配套建成移民搬遷安置社區4處,搬遷群眾851戶2360人,通過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建成市級產業園區3個,縣級產業園區4個,山地中藥材為主的產業布局初具規模,蠶桑產業進一步鞏固發展,并依托土地流轉、合作社務工、自發喂養、政府獎補等方式惠及轄區378戶1192名群眾增收。
“搬出來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近年來,我鎮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構建就業創業渠道,助力搬遷群眾和集體經濟雙增收。同時,不斷完善搬遷安置社區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并結合‘全域花谷’建設,提升安置社區‘顏值’,持續增強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和滿意度。”該鎮黨委書記曾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