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黨永霖 杜敏 趙曉騫
近年來,寧陜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縣情實際,大力發展山林經濟,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推動“菌藥果畜”主導產業提質增效、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農業增長突破口和著力點,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走進太山廟鎮雙建村大紅袍花椒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枝繁葉茂,一簇簇飽滿油亮的花椒掛滿枝頭,微風拂過,散發著濃濃椒香。趁著晴好天氣,椒農們正忙著采收、剪修、除草,豐收的喜悅讓他們樂開了花。
項林萍是本地村民,花椒種植讓她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平時我在家就照顧老人,沒有什么經濟來源。今年這時候花椒園采摘,我在這里務工,這是個好活路。一天有一百二三十元的收入,我很高興。”項林萍開心地說。
和項林萍一樣,在雙建花椒合作社的帶領下,不少村民開始自發種植花椒。合作社定期安排技術工人下到田間地頭傳授新型標準化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措施,保證花椒園的健康發展。
據雙建花椒合作社負責人李支才介紹,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8月,合作社總戶數是125戶,覆蓋全村七個組,花椒園的花椒今年長勢很好。
雙建村大紅袍花椒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小有名氣,逐漸成為雙建村長期堅持的特色產業,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還讓當初的零星種植向規;N植發展,有效激活了農村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特色產業富民興村的道路。
“自花椒合作社成立以來,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200余畝。隨著本村的花椒產業發展,有效解決勞動力50余人,今年全村花椒產業收入預計達到50萬元。”雙建村黨支部副書記黃仁山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花椒園的科學管理,不斷引進新型種植栽培技術、注重專業型人才的培養,促使產量逐年提高,從而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愿景的實現。
眼下,正值農作物快速生長、搶農時促豐收的好時節,寧陜各地的鮮食玉米更是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來到寧陜縣江口回族鎮江河村鮮食玉米種植基地,只見一壟壟青翠欲滴的莊稼地里,成行成列的鮮食玉米郁郁蔥蔥,一個個渾圓的玉米棒顆粒飽滿,昂著驕傲的“頭顱”,微風吹過,玉米穗迎風搖曳。
江口合作社負責人王顯章正穿梭在玉米地中,忙著指導農戶進行田間管護,為豐收做足準備。
他一邊指著玉米一邊說道:“我們今年種的是荊彩甜的品種,長勢非常旺盛,我們一定能賣出好價錢。”
據悉,為落實鮮食玉米產業項目,江河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320畝,建成了鮮食玉米產業園區,有效推進了撂荒地治理208畝。
江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喜說:“自種植鮮食玉米以來,帶動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為群眾提供勞務收入12萬元,土地流轉費用16萬元。”
除了鮮食玉米種植,養殖牛羊也是江口鎮的一大特色產業。離江河村玉米種植基地不遠處,便是寧陜伊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這是全鎮首個定位于民族特色畜牧養殖、農作物種植、生態農業旅游為一體的現代企業,合作社主要為良種肉牛養殖。曹傳敏是牛場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江河村干部和鄉賢。在他的帶領下,牛場的發展不僅越來越好,當地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我們現在有牛100余頭,每年為貧困勞動力增加勞務收入十幾萬元,下一步就是要把產業提質增效,做強做大。”寧陜伊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曹傳敏說。
今年以來,江口回族鎮大力推廣“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訂單式采購、多渠道銷售等方式,支持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
“下一步,全鎮一方面積極做好產業服務指導,確保在規范用地、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面不出問題;另一方面,加大產業推進支持力度,將各級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充分調動和保護龍頭企業的主動性。”江口鎮黨委副書記王培旭滿懷信心地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特色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寧陜縣立足資源優勢,堅持“一縣一業”“一村一品”,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持續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產業。
“全縣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園區115個,發展食用菌1300萬袋,種植豬苓1.7萬畝、天麻 1.4萬畝、魔芋4.5萬畝,累計發展核桃、板栗等林果35萬畝,養殖中蜂3.5萬箱,村村有特色、戶戶有產業。下一步,將錨定共同富裕目標,繼續壯大特色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寧陜縣中藥材和食用菌發展辦公室主任郝明金說道。
據統計,2023年一季度,寧陜縣農業總產值2.12億元,同比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3元,增幅7.3%,居全市第一,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