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吳亞楠
“林麝,我們村能不能致富就指望它了。從小我就聽說咱們秦嶺山里生長著這種神奇的動物,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跟大熊貓一樣地珍貴,被稱為秦嶺六寶。現在,我們可以進行人工養殖了。”7月8日,鄧庚在央視創業英雄會欄目的舞臺上這樣說。
現年34歲的鄧庚,是寧陜縣四畝地鎮四畝地村村民,他憑著敢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處發展起了林麝養殖產業。現如今,在該縣的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四畝地鎮四畝地村都修建起了林麝養殖基地,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還帶動了鄉親們共同致富。
2001年,鄧庚因家庭原因而中斷學業,從此放棄通過求學走出大山的夢想。那一年,鄧庚萌生了養殖大鯢的想法,借錢購買了50尾魚苗,在家里開始嘗試大鯢養殖。由于對大鯢市場環境并不成熟,加之剛開始養殖,他并沒有在養殖上面獲得多大的利潤。2005年,投資2萬多元在家門前的河溝里拉起柵欄,購買10條種魚搞起了大鯢繁殖,正當他滿懷信心地憧憬未來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沖走了他精心編制的夢想,面對僅剩的2條種魚,心里泛起了陣陣酸楚。2006年,他又四處籌措6萬元資金,重新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他汲取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努力學習,攻克技術難關。通過養雞、養羊等多種養殖,以養帶養來維持養殖大鯢的日常開支和持續投入。2007年,他終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精心呵護的種魚產出了100余尾大鯢幼魚。隨后兩年,鄧庚迎來了大鯢養殖的轉折點,建起了仿生態繁育場和工廠化養殖場。
2011年,為了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在鄧庚的組織下,成立了民發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大鯢養殖技術教給養殖戶們。對家庭情況較差的農戶,他先將幼魚賒銷給農戶,等到養殖成功、農戶獲利后再收回成本。
2014年,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他開始養殖林麝。
“2014年,我們在林地邊建設了養殖場,辦理了林麝人工繁育許可證,養上了林麝。我們在旁邊的山上種植了各種林麝愛吃的飼草、中草藥,為了將林麝照顧好,我請來了村子里的貧困戶張大爺,讓他為林麝種植飼草,安排‘一日三餐’。對有條件的貧困戶,我們會把林麝寄養在他們家中,把養殖技術教給大家,我們與周邊4個村的85戶貧困戶簽訂了扶貧協議,帶動每戶年均增收8000余元。”鄧庚說。
2016年2月,他注冊成立了寧陜榮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動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至目前,公司已建成林麝養殖基地3個。公司先后獲得了“寧陜縣創業示范企業”,“安康市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單位”,“安康市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陜西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等稱號。
“如今,我們已養殖林麝300多只,種植飼草500余畝,獲取了林麝顆粒飼料等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件,2018年的銷售額突破了300萬元,今年,我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接下來,我們打算再建一個500只養殖規模的林麝基地,建成后我們的林麝養殖總量達到800只,可年產麝香6公斤,仔麝450只。還能多帶動150戶貧困戶脫貧。”鄧庚信心滿滿。
“一人富裕不算成功,只有鄉親們富裕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鄧庚是這樣說。近幾年,在全縣脫貧攻堅戰中,他帶領公司已與5個村的85戶263人在冊貧困戶簽訂了產業精準扶貧協議,帶領他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吸收35戶貧困戶和1個村集體經濟公司在園區入股385萬元,分紅80余萬元;流轉貧困戶土地、林地1050畝,吸納40戶貧困戶62人在園區務工,共計支付土地、林地流轉金和務工工資100余萬元。截至目前,累計帶動脫貧50余戶,人均年增收超過2000元。
鄧庚先后榮獲安康市優秀共產黨員、陜西省勞動模范、寧陜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陜西省脫貧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