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8月14日下午,寧陜縣人工增殖放流大鯢活動在廣貨街鎮沙溝村漫溝進行,200尾人工繁育的大鯢歡快地奔向了大自然的懷抱。
據了解,這次放流活動地漫溝位于寧陜縣廣貨街鎮沙溝村高關場組,縱深15公里,溝內森林覆蓋率達99%以上,河水清澈,曾經是野生大鯢的棲息地,非常適宜大鯢的繁衍生息。今年6月,高關場組108戶村民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和旅游資源,成立了全省首個旅游專業合作社——漫溝天成漁業專業合作社,游客在這里,可以觀賞自然景觀,垂釣虹鱒魚,采摘高山野果、特色蔬菜。天成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高華高興地說:“沿河能看到娃娃魚,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
據寧陜縣水利副局長康祥安介紹,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由寧陜縣龍泉大鯢養殖場承辦,這批放流的大鯢共200尾,全部由該養殖場無償提供。之所以選擇在漫溝增殖放流,主要是漫溝的自然環境適宜大鯢生存,加之當地成立了漁業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生態環境和放流魚類保護制度,村民保護野生水生動物意識較強。在漫溝進行大鯢增殖放流,其目的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擴大野外大鯢種群,促進漫溝生態旅游發展。
“此次放流的200尾人工繁育大鯢,是秦嶺大鯢人工繁育的子二代幼鯢,幼鯢的長度從14厘米到20厘米不等”,寧陜縣龍泉大鯢養殖場負責人古富坤告訴記者,龍泉大鯢養殖場在加快自身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積極承當社會責任,自2008年起,已6次承辦大鯢人工增殖放流活動,無償提供大鯢1600尾。
鯢是我國特有的稀少物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發出的聲音酷似小孩的聲音,故俗稱娃娃魚。寧陜縣已成為陜西省大鯢重要的棲息地之一,為加強對野生大鯢資源的保護,該縣成立了東河大鯢保護區,建立了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大鯢科學研究基地。該縣還堅持走人工繁育養殖促野生大鯢保護的路子,把大鯢養殖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在城關鎮東河流域建立了龍泉大鯢養殖產業園,采取“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戶”的商品化養殖模式,大力發展大鯢養殖。目前,全縣仿生態大鯢繁育場達93家,具有繁育能力的規模化大鯢養殖場達到80家,商品大鯢養殖戶達1500余戶,養殖規模11.5萬尾,全縣大鯢養殖存量達到13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