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聶祥濤
“這150盒獼猴桃,是昆山臺商、港商訂的禮品,中午快遞發車,兩天就能到同胞手上!”金秋時節,嵐皋縣獼猴桃種植戶袁明顯往快遞車上搬貨,難掩心中喜悅。自2016年流轉320畝山地開啟獼猴桃種植之路,他已在這片土地上深耕9年,從毫無經驗的“門外漢”,蛻變為如今遠近聞名的“土專家”,而他的成長軌跡,正是嵐皋縣獼猴桃產業崛起的生動縮影。
最初涉足獼猴桃種植時,袁明顯心里并沒有底,只敢先試種少量果樹,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為了種出優質果子,他把家“搬”到了果園——白天頂著烈日觀察果樹長勢,記錄枝葉舒展、果實發育的每一個細節;夜晚挑燈查閱種植資料,將理論知識與田間實際一一對應;遇到解不開的難題,就多次往返縣農業部門,向專業技術員請教管理技巧。
經過數年反復試驗,袁明顯終于篩選出翠香、徐香、瑞玉三個適配嵐皋山地氣候的優質品種,并摸索出一套涵蓋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枝條修剪的山地種植技術。如今,他的果園不僅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成為當地獼猴桃種植的“樣板園”,他本人也躋身嵐皋縣高級職業農民行列,還當選為嵐皋縣獼猴桃協會副會長,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帶富”。
每年9月至11月,是嵐皋獼猴桃的上市季,袁明顯的果園也隨之進入“忙碌狀態”。今年,袁明顯的果園迎來豐收,9月開園后訂單源源不斷。“預計到11月晚熟品種采收結束,能產鮮果10萬公斤,銷售收入超120萬元。”更讓他自豪的是,通過網絡平臺推廣和朋友牽線,他的獼猴桃不僅賣到了全國各地,港臺地區的訂單也逐年增加。“咱嵐皋的獼猴桃含硒,口感清香多汁,品質過硬,消費者一嘗就忘不了。”提及果子的口碑,袁明顯的語氣里滿是驕傲。
就在袁明顯忙著給港臺訂單發貨的同時,一場覆蓋嵐皋全縣的獼猴桃技術巡園行動正火熱展開。十月既是獼猴桃采收季,也是果樹冬管的關鍵期,為保障來年豐收,嵐皋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縣獼猴桃協會,組建了一支由10余名專業技術員、種植骨干會員組成的巡園隊伍,深入各鎮重點獼猴桃園區“把脈會診”,把技術服務送到田間地頭。
10月20日,細雨霏霏,巡園隊伍來到南宮山下的安康市宏大農業有限公司獼猴桃園。作為協會副會長,袁明顯也加入技術指導行列。“這棵樹嫁接后沒鋸掉老樹樁,養分都被老枝搶走了,會影響新枝生長!”話音剛落,他掏出剪刀咔嚓一聲剪斷老枝,現場演示嫁接后枝條管理的關鍵技巧。看到部分果樹結的果子個頭偏小,隊員們又圍攏分析:“這是施肥不及時導致的,萌芽肥、花前肥、壯果肥、葉面肥一個都不能少,這樣才能提高商品果率。”
在南宮山鎮西河村,巡園隊伍看完村集體獼猴桃園后,特意在農戶何克祥家開起交流會。針對村民反映的“商品果少、經濟效益低”問題,技術員當場開出“藥方”:逐年改良品種、加強精細化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控。鎮村干部聽得頻頻點頭,當場用筆記本記下改進要點。而在天池村的果園里,隊員們發現缺苗近20%,且嫁接苗成活率低,當即提醒農場主:“盡快補栽優質種苗,加強苗期管理,可別影響明年產量。”
隨后幾天,巡園隊伍馬不停蹄趕往佐龍、石門、民主、四季等鎮,針對種植戶普遍存在的發酵菌肥用量不足、病蟲害防治不徹底、優良品種嫁接率低等問題,逐一提出整改建議,并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真是及時雨!”石門鎮老鴉村種植大戶趙一新感慨,他種獼猴桃才兩年,經驗不足,巡園隊伍指出的問題讓他豁然開朗,“有了這些技術指導,明年一定能種出更好的果子。”民主鎮銀盤村的陳杰也為巡園行動點贊:“技術員懂理論,‘土專家’有經驗,這樣的組合很實在,既能學技術,還能交流種植心得,大家抱團發展,嵐皋獼猴桃的品牌肯定能越做越響。”
從袁明顯九年深耕結出的“豐收果”,到全縣技術巡園織就的“保障網”,如今的嵐皋縣,正以“種植提質+技術護航”的雙輪驅動模式,推動獼猴桃產業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