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潔
近年來,嵐皋縣堅持從實際出發,秉持科學融合、有序融合的原則,結合地域風情和人文景觀,圍繞“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硒業興縣、開放活縣”四縣戰略,緊扣旅游發展“五字要訣”,大力實施“六大工程”和“六個倍增計劃”,聚焦“春踏青、夏戲水、秋‘BA’、冬玩雪”四季文旅主題,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旅商融合活動,打造了“嵐河印象休閑街區”和“嵐河夜畫”實景演繹項目,編排了系列特色文藝節目,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激發產業新動能、形成產業新優勢、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了積極貢獻。
系列活動形塑文旅融合新境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進入大眾旅游新時代,單純以觀光看景為主的旅游已不能滿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旅游愿望。嵐皋縣積極統籌文旅渠道、整合優勢資源,實施“旅游+”戰略,以舉辦“文、體、旅、商”活動為核心,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上臺階。
2022年以來,創新舉辦了首屆民俗文化展演、首屆大道鑼鼓表演賽、洛琦“幸福安康”演唱會、全市金秋旅游季及“四季村晚·夢幻冰雪”啟動儀式、千架無人機表演、陜南陜北民歌交流賽、全國“巾幗普法鄉村行”、“5.19中國旅游日”、第二屆巴山漢水陜西“村BA”等活動。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常態化開展大道鑼鼓、曉道竹馬、南宮雄獅、嶺上武術、采蓮船、打錢棍等民俗展演活動,切實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群眾在活動中不僅收獲了快樂、知識,而且極大程度滿足了精神文化需求,來嵐游客數量增多了,來嵐停留時間變長了,來嵐消費多樣化了。特別是活動與商貿結合,通過“文旅(招商)推介+文藝展演+產品展銷”的模式,既帶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又提升了嵐皋知名度和影響力。系列文旅活動形塑了以“為民謀利”為中心,以“群眾參與、招徠游客”為基本點的文旅融合新境界。
實景演繹開創文旅融合新格局。人文資源與地理資源是旅游發展的基礎,旅游講特色、創精品,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對人文地理文化內涵的挖掘。嵐皋縣尊重客觀規律,立足區位特點,依托“一彎嵐河水”這一資源稟賦,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打造了“嵐河印象休閑街區”實景項目和“嵐河夜畫”演繹項目,實現了嵐皋縣實景演繹項目從無到有的突破。
2023年,“嵐河印象休閑街區”應聲落地。該街區旅游元素豐富,囊括美食、購物、茶樓、酒吧、畫舫夜游、非遺展廳、漢服夜游、街頭歌手、光影燈會等消費和演繹業態,大小店鋪200余家,與豐富多彩的演繹活動相映成趣,行走在街區、消費在街區、觀演在街區,沉浸式的體驗都會讓濃濃的“休閑感”躍上心頭。“嵐河夜畫”作為重磅策劃的演繹項目,依托內容豐富、廣泛參與的嵐皋民俗節目,配合沿河兩岸城市景觀,運用聲、光、電效果,將一河兩岸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文化街區、美食、輕奢等元素融合起來,深得域內外大眾歡迎,極大地豐富了嵐皋“夜游、夜購、夜娛、夜讀、夜跑”等旅游業態。演繹節目一經推出,便常常引得游人駐足,該項目的火爆出圈,好似一聲驚雷,吸引了區域旅游市場消費群體的注意,迅速招徠了八方游客,既拉動了消費,提振了業主的經營信心,又促進了文旅產品的供給和提檔升級。嵐河印象休閑街區項目和“嵐河夜畫”演繹項目處于同一片區域,二者互為依托、相互補充。這兩個項目的落地和運營,開創了嵐皋縣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增強了“巴山畫廊·硒旺嵐皋”的品牌競爭力,凸顯了嵐皋旅游市場在整個安康市乃至整個陜南地區旅游市場中的“新星”地位,讓嵐皋旅游產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顯眼包”。
特色節目詮釋文旅融合新內涵。嵐皋縣緊扣文藝發展風向標,順應文旅融合發展趨勢,以文藝節目創編為切入點,積極動員縣域內力量,誕生了一批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人民史詩的精品文藝節目,賦予了嵐皋文旅融合“本土”精神及文化新內涵,讓人們在享受高品質旅游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精神文化需求極大滿足、幸福生活指數全面提升。
《大道鑼鼓》根據大道河流域用于農耕、賽事、節慶、祭祀、紅白喜事的地方民俗鼓樂創編而來,酣暢淋漓的表演場景,鑼、鼓、镲的深度聯袂,展現了巴人陽剛遒勁、胸懷寬廣、敢愛敢恨、熱情好客的高邁氣象;《曉道竹馬》盛行于清朝乾隆年間,歷經歷史演變,已經成為由大人組織、小孩玩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民俗活動,節目中扣人心弦的音樂、靈活多變的陣型、颯爽勇毅的身姿、多彩喜慶的服飾,將愛國將士行軍打仗的情形展現得淋漓盡致;《八女拜壽》以四季鎮“文武街”“茶鹽古道”的巴文化元素為背景,喜慶的舞蹈、快板表演穿插其中,在弘揚 “孝”文化的同時,更把吊罐肉、辣子雞、魔芋豆腐、神仙豆腐、酸菜小豆湯等地域美食從幕后搬到臺前,藝術化地為“嵐皋味道”這張金名片增添了光彩;《鹽道情》以位于“橫溪古鎮”的鹽道會館為依托,既表現出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又展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錢棍》從滔河鎮起源于明清時期的慶豐收傳統民俗表演節目中演化而來,通過融入新動作,加入新道具,進一步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該節目以“打錢棍”擊打人體關節為核心展開花樣繁多的表演動作,既富觀賞性、娛樂性,又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流通的健身作用;《武學人家》以孟石嶺鎮周氏武學館為主線創作出來的一套集拳、棍、刀、鞭等武學技藝于一體的極具觀賞性的動作類表演節目,既傳承了武學歷史文化,展現了嶺上人民的不屈和堅韌,又強健了學生們的身體,磨練了學生們的意志;《紅色記憶·多彩堰門》以在堰門鎮“紅軍道”發生的紅色歷史文化為創作藍本,該節目穿插鼓樂、朗誦等表演環節,既緬懷了曾經為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軍戰士,又傳承、普及了堰門鎮的紅色歷史文化;《橘茶小鎮·漢水大道》以漢水文化發源地“大道河鎮”為根本,節目穿插采茶和摘桔舞蹈、鼓樂、朗誦、舞龍、賽龍舟等表演形式,既展現出了大道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及柑橘、茶葉等土特產,又致敬了曾經把青春留在大道河鎮推進鐵路建設的一批社會主義建設者。特別是去年以來,通過征集嵐皋文旅主題歌曲活動,嵐皋本土專輯《嵐歌皋唱》順利發布,《嵐皋之戀》《夜雨寄北·嵐皋情》《“村BA”·我的主場》等16首嵐皋文旅主題歌曲火爆出圈。
系列文藝節目的創作深深地根植于嵐皋,根植于嵐皋人民,這既是歷史的回響,又是時代的命題。不僅展現了嵐皋的歷史傳承、地域特產,視覺化了嵐皋人民堅韌、勤勞、淳樸、忠勇的人文風貌,而且為嵐皋縣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無疑,本土文藝節目的接續誕生將詮釋和豐富嵐皋文旅融合發展新內涵,也將為嵐皋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