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煜 趙濱源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近年來,嵐皋縣不斷加大引才力度,圍繞“引、育、用、留”,凝心聚“智”筑好人才之“巢”,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鄉土人才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芒種時期,雖然已經過了椿芽的采摘季節,但在民主鎮田灣村“秦巴紅”香椿現代農業園里,依舊傳出陣陣椿芽的香味兒。眼下正值香椿樹的管護時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乃江正在向農戶演示抹芽的科學操作過程。
香椿樹一般樹干高大挺直,而這片園區里的“秦巴紅”香椿樹,大多只有一米五左右的高度,枝葉生長相對茂盛,椿芽易于采摘,這項研究成果離不開王乃江教授團隊的不斷探索。
“我來到這里后發現,園區在栽培技術上還非常落后,種植的香椿樹平均高度在2.2米以上,不易采摘。于是我們通過平叉的方法,控制它的生長高度,婦女、老人采摘很方便,又不傷樹,從而加大密度提高產量。”王乃江說道。
據了解,王乃江教授于2017年受邀與嵐皋縣辰信資源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并于2020年聯合多名專家教授一起成立了“嵐皋縣秦巴紅富硒有機香椿科研所”,開展香椿品種培育、管護技術及產品研發和推廣工作,提升香椿產業的科技水平。目前,“秦巴紅”香椿已完成有機認證檢測,順利拿到有機產品認證、富硒認證和溯源認證。
“未來希望能夠讓適宜生長‘秦巴紅’香椿的地方都能成功種上‘秦巴紅’,通過王乃江教授他們推廣的科學種植技術,讓更多的種植戶能夠增收。”嵐皋縣辰信資源保護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龔海濤說。
截至目前,嵐皋縣共建設香椿種植示范基地1.2萬余畝,帶動全縣2600余戶7000余名群眾發展香椿產業。目前已有3000畝投產,年生產、加工、銷售香椿及其制品600余萬斤,帶動種植戶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在藺河鎮蔣家關村魔芋良種繁育基地里,部分魔芋已吐出新芽,“魔芋土專家”王永成正和工人們一起忙著在大棚里除草。王永成因家庭貧困,讀完高中便早早外出務工,拼搏多年后小有成就的他受邀回到家鄉蔣家關村(原立新村)擔任村支書一職。因為村里沒有突出產業,通過考察,他最終萌生了種植魔芋的想法。
“從1998年到現在,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把這個產業做得更好,怎么才能帶動老百姓更好地發展。我也在實踐中探索了很多技術,積累了很多經驗,可以幫助大家少走彎路。”王永成說道。
蔣家關村山大溝深、土地瘠薄,在這種條件下想要把魔芋做成產業并不是件易事。為了做好魔芋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2008年,王永成辭去村干部的職務,開始一心種植魔芋,并于2020年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在家門口建起了魔芋良種繁育基地。
“這個基地的50畝地里共有21個魔芋品種,通過‘提純、脫毒、扶壯’的模式,選出適合在我們這個環境當中生長的優良品種,推動魔芋產業健康發展。”王永成介紹。
通過多年的實驗,王永成還探索出了玉米套種模式、林下種植模式和遮陰網種植模式,有力提高了魔芋在不同環境中的產量,同村村民吳義凱便是在王永成的帶動下,在房前屋后種植了30余畝魔芋。
“在王支書的引導之下,我栽培的魔芋產量基本上是很好的,最多出土的商品魔芋有1萬多公斤,最好的時候收入在4萬元左右。從栽培到管理,他都幫了我們很多。”吳義凱說道。
截至目前,王永成共種植魔芋550余畝,帶動周邊群眾64戶153人參與魔芋種植,人均增收每年可達6000元以上。
王永成告訴筆者,“通過25年的奮斗和探索,我想把這個基地建成安康乃至全省的一個魔芋資源圃的大講堂,讓更多人能學到好的技術、買到高質量的種子。”
截至目前,嵐皋縣累計發展魔芋種植面積達12.98萬畝,通過簽約服務和項目合作等方式引進專家5名、培育加工企業5家、省級園區1家、市級園區5家、縣級園區28家,參與魔芋種植的農戶達3021戶。
近年來,嵐皋縣針對縣域高質量發展急需人才的實際需要,綜合施策、系統推進全縣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本土人才,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截至目前,該縣共培養專業技術人才2097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55人,中級802人;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00余人;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986人。截至2022年年底,建立“組團式”幫扶技術指導示范點7個,柔性引進“三張清單”人才35人,發放優秀教育人才獎勵補助141人90萬元,建成首批“人才公寓”40套。
“我們將大力統籌各方面各系統的資源力量,集中建設好產業技術人才隊伍,通過‘活柔性引才’的方式補強高精尖技術人才的短板,積極鼓勵支持各行業系統的專業技術人才到一線服務和指導。大力選拔、培養鄉土人才,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一線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全縣產業振興筑牢人才保障。”嵐皋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蘇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