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周清華)年關將至,又到了熏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肉的時節,嵐皋縣西河村不時傳來“嗷嗷”的豬叫聲,村民們正忙著宰年豬、賣豬肉,上門購買年豬的客戶絡繹不絕,年豬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五組村民余美軒當天要宰殺6頭年豬,除了留1頭自己食用外,其余5頭早就被人預定,客戶一早就來到他家等候。余美軒家有4口人,屬一般脫貧戶,兒子有時在外打零工,生豬主要用自己種植的玉米、紅薯、洋芋,加上紅薯藤和一些青草菜葉喂養,平時只需要購買了少量飼料。通過一年辛勤喂養,每頭豬大約有200斤肉,售價4000余元,靠養豬他們今年就有2萬余元的收入。
西河村有多年養殖當地土豬的傳統,隨著近年來豬肉價格上漲,生豬疾病預防到位,一些年齡偏大不能外出務工的村民都選擇在家發展養豬產業。全村像余美軒這樣的小規模養殖戶有103戶,每戶養豬2到20頭左右,一般采用家庭圈養,不用雇傭工人,養殖成本低,養殖風險小,因采用青飼料喂養,養殖周期長,豬肉品質優良,很受市場青睞,價格也比純飼料喂養的豬肉高。
養豬產業是西河村發展“三養一種”中的“一養”, 脫貧攻堅以來,該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以南宮山硒河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養殖土豬、土雞、土蜜蜂,種植獼猴桃,打造西河原生態特色種養示范園。在村兩委的積極帶動和省農機化中心、市人大機關的持續幫扶下,“三養一種”已初具規模,尤其是養豬產業已初見成效。目前全村已發展1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7戶,通過繁育當地土豬豬仔,提供養豬技能培訓,帶動小規模散養戶100余戶,全村生豬存欄超過2000頭。當地土豬成了拱開脫貧致富大門的“金豬”,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脫貧戶的群眾們不等不靠,自食其力,見縫插針,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不僅鞏固了脫貧成果,還促進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