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程維芳
“在我們這兒來務工,沒啥條件限制,都是手上活兒,只要手還靈便,基本上都可以做!”11月22日,筆者來到嵐皋縣城關鎮城北社區西窯二期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手工藝品廠,數名工人正在趕制“兔耳朵”形發卡。
“我們這兒一共有30人,最大年齡70歲,最小25歲,還有一名聾啞人!”廠里負責人陳興會進一步解釋。
“以前沒事干,每天還要消費,越想越著急,現在心歸位了,我們兩口子都在這兒做工,總能補貼點家用!”今年63歲的周大山笑著望了望坐在對面的妻子陳洪翠。
城北社區黨總支委員王西銀告訴筆者,今年9月份以前,這里的搬遷群眾大多還是以外出就業為主,以本地就業為輔,余下約占成人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婦女、中老年人、殘疾人,因要照顧小孩或腿腳不便不能走遠而閑著沒事。
9月8日,小區第一家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康順美”西窯二期分廠開工,一下帶動30名小區群眾務工。
“現在,我們還因為場地限制,沒法擴招工人,等縣人社局聯系的咱小區新廠房裝修好后,工人可望增加到100人,實現有意愿的閑散勞動力全部就業!”陳興會說。
從“社區工廠”到“小區工廠”,近年來,嵐皋多層次“織密”搬遷群眾“就業網”,幫群眾穩心穩居。
嵐皋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前武介紹,嵐皋主要從就業空間、產業布局、就業群體等方面進行“破壁”,促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群眾能就業的盡就業。具體為:就業空間上,實行縣外就業、縣內安置和居家就業相結合;就業時間上,突出長期穩定就業,兼顧短期臨時就業;就業布局上,布局適合男女老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甚至不同健康程度群眾可工作的市場主體。
為實現勞務信息精準對等,嵐皋縣建立全縣勞動力資源信息數據庫和轉移就業名冊、技能培訓(鄉土人才)名冊、創業(在外創業)人員名冊、高校畢業生就業名冊、未就業人員名冊“一庫五冊”幫扶就業信息平臺,精準對接市場對人力資源需求和群眾就業意愿,幫助群眾就業。
縣人社局每年根據市場需求和“一庫五冊”所掌握的信息,及時開展水電、瓦工、木工、護工、漆工、縫紉、保潔、保姆、種植、餐飲、鼓樂、后勤等工種培訓。
在產業布局上,嵐皋深耕山林資源,厚植生態產業,不斷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和品牌效應,將社區工廠進一步延伸細化到“小區工廠”,壯大旅游業,多地域、多領域、多業態“織密”搬遷群眾“就業網”,增加“就業點”。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勞動力就業率76%,較去年同比增長5.3%,新增就業人數達4351人,全縣31個100戶以上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小區工廠”全覆蓋,累計達到52家,產值達到3億元,吸納就業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