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超 通訊員 李姝特
“好山好水好生態,醉景醉人醉燭茗。來到了蠟燭村,點亮您的人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喝茶就喝醉燭茗!”翠綠的茶園里,蠟燭村村民顧停學笑著說出了村里引以為傲的廣告主打詞。
嵐皋縣佐龍鎮蠟燭村,幾年前仍是交通閉塞、貧瘠落后的貧困村,在脫貧攻堅期間,該村立足地處秦巴山區北麓、嵐河東岸富硒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的特色種養殖產業,并通過探索出來的“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園區”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整村脫貧,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精品示范村。
蠟燭村內有兩座高達1552米的天然蠟燭石山峰,聳立入云。巍峨高山養育了一方水土,卻也制約了發展的腳步,道路不通,產業難興,面對這樣的境況,蠟燭村兩委班子又憂又急。走村入戶、勘察村情,選拔政治意識強、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依托建行幫扶、蘇陜協作等脫貧攻堅項目幫扶,蠟燭村黨支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總結,終于挖出了立在自己村前這兩座大山的“金元寶”——種植茶葉。
有了著力點,蠟燭村黨支部便堅持把產業發展成效作為村兩委干事創業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村級各項事務的核心引領作用,帶領村民開墾茶園,種植茶葉。村民張久政是村支部第一個找上的人,作為村里的“老茶農”,張久政的經驗和技術不可或缺,張久政自己也深知,要想擺脫貧困,村里人就得心往一起聚、勁往一處使,沉下氣來狠干實干,于是由他帶頭,從自己的親朋好友開始,張久政跟隨村支部一起動員了許多村民加入了種植茶葉的大隊伍中,高山峻嶺開始飄起茶香。
如今再走進蠟燭村,田園農舍錯落有致,河水清澈魚兒暢游,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連通各村民小組,山風不再夾雜著塵土,蠟燭村真正成了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而蠟燭村能有此巨變,主要還是得益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蠟燭村依托各級幫扶力量,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路徑,建成標準化茶園400畝,同時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并采取分包管護的方式,統管不統攬,將村集體茶園管護轉包給農戶,由村集體制定管護標準,提供管護費用,農戶承擔管護責任,實現了“村民有責任有收入、集體有產業有積累”。村民除了通過入股獲得利潤分成,還可以通過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增收。蠟燭村村民李輝琴曾是一名貧困戶,家里的勞動力重病后,家庭的重擔壓在李輝琴一人身上。她平日以打零工維持生計,集體經濟組織茶廠開起來后,她在村委的幫助下,通過入股和就業,于2019年脫貧。“在茶廠上班,收入穩定,還包吃住,每個月有2500元的收入,另外每年還有入股分紅。”李輝琴開心地說。
位于蠟燭村村委會門前不遠的嵐皋縣青蓮峰茶葉有限公司,是蠟燭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青蓮峰茶葉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完全依托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支書掛帥的蠟燭村群眾自己的集體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廠房面積已逾1000平方米,更是建成了年產50噸紅茶和綠茶SC生產線各1條,成功申報了有機茶葉認證,并注冊了名為“醉燭茗”商標,給予了他們自己的茶葉特有的品牌標識。
今年,第五屆安康富硒茶名優茶大賽上,從蠟燭山走出來的“醉燭茗”傲然立于金獎的位置上。如今的“醉燭茗”茶已是享譽全縣甚至全市的特色品牌,并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銷售渠道,成功走出了山門,飛往了全國各地。
“今后,我們還要繼續大力發展蠟燭山茶旅深度融合,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我們蠟燭村更加美好的新面貌。”展望未來,蠟燭村村支書李延安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