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廖霖 劉秋洪)7月16日,安康市科學技術學會下發《關于命名安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嵐皋縣巴山珍稀植物園榜上有名!這是該縣獲評國家生態環境部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榮譽稱號之后的又一新名片。
巴山珍稀植物園位于嵐皋縣城蓮花山北坡,據了解,目前,共收集各類植物200余種,其中本地品種占95%以上,栽植珙桐、紅豆杉、鵝掌楸等巴山區域分布的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珍稀植物近100種。該園占地面積500余畝,2019年建成開園以來,植物園秉持“科學管理、保護為先”的原則,多渠道收集、繁育優良植物種質資源,實行標準化、規模化保存和研究。規劃建設依據山形地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原生植物的種群分布。建設布局分為天池區、東門區兩個主要區域,園中建有植物展示專類園區24個,巴山珍稀植物園集植物收集與展示、旅游觀光、游玩休憩、運動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園內資源稟賦奇特,科學價值高,主題突出,體系完整,具有一定的規模與豐度,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發展旅游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悉,長期以來,縣林業局一直致力于普科教育學習工作,進一步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會科普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科普工作,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依據有關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與管理的工作要求,先后建成南宮山景區青少年森林體驗基地、四季麥溪小學濕地學校,巴山珍稀植物園也于2020年成功創建為“陜西省自然體驗基地”,積極完善巴山珍稀植物園科普條件和功能。建設科普教育基地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積極貢獻,使更多的公眾走入科普教育基地,享受科普服務。通過一系列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和廣大市民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環境意識和文明意識,提高進取精神和科學精神,同時增加社會責任感。
縣內的青少年通過身邊“自然體驗基地課堂”,學生們在講師的帶領下,以植物認知為主題,通過植物的莖、葉、花、果辨認園中的各種植物,了解植物名稱及特征;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觸摸自然,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的體驗式科普課堂,力求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懷抱里輕松的學習,認識并享受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和觀察力。在學生們心中播下“愛惜植物,熱愛自然,爭做生態小衛士”的種子。
縣林業局局長周春棟表示:“今后,將以巴山珍稀植物園為基地,集生態科普為一體,踐行生態文明科學理念傳播,為社會帶來貼近公眾的生態科普盛宴為主旨,植物園會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精心打造科普工作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全民科普意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發展起到積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