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徐知
說起杜少慈,嵐皋縣城關鎮城北社區的居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對她的好如數家珍,“這是個好女娃,幫不少困難群眾找到了工作。”“還幫好幾個癌癥患者籌集善款。” ……就在這你一言我一語中,杜少慈的形象漸漸豐滿起來。
2017年7月,杜少慈到耳扒村——現在的城關鎮城北社區一部分,任“第一書記”。剛到村上,杜少慈就開始走村入戶,挨家挨戶分析致貧原因,聽取貧困戶心聲。那時全村常住人口294戶799人,建檔立卡戶44戶93人。
看著鄉親們期待的眼神,如何讓村民扎扎實實地富起來?杜少慈在一次次走村入戶中思考著這個問題。最終在深入調查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杜少慈提出了“強支部、強基礎、強產業”的工作思路。
她配合黨支部書記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擔起了耳扒村支部黨建指導員的職責,不斷加強耳扒村基層組織建設,指導村黨支部開展多種形式黨內活動。并帶領村黨支部堅決貫徹“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制度,嚴格開好支部委員會、黨員大會。她還定期組織開展黨員學習日,結合實際認真學習精準扶貧的政策法規。在杜少慈和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耳扒村黨員隊伍建設越來越規范,支部戰斗力越來越強。
在她擔任第一書記期間,縣上決定在耳扒村建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及配套設施,要在耳扒村征地500余畝。征地搬遷協調工作量大面廣,有時候為協調一戶的矛盾,白天入戶找不到人,就得半夜三更到戶做工作,可杜少慈從沒有叫過累。最終征地為村民增收5000余萬元,搬遷貧困戶1310戶5332人。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她積極向上級爭取名額,落實生態公益性崗位13個,就近安排務工50余人。她還帶領群眾發展種植業共290畝,養殖業主要發展生豬300余頭、養雞5萬余羽。發展產業大戶5戶、特色農家樂11家。鼓勵和引導25名有能力的勞動力創業,發放創業補貼5.5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4戶89人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全村達到辦理慢性病證標準的11人已辦理慢性病就醫證。面對重病的村民,杜少慈組織社區干部入戶看望,開展捐款活動,將籌集的善款第一時間送到了病人手中。就這樣,杜少慈一步步成了貧困群眾的“貼心人”。
隨后,城關鎮西窯易地扶貧搬遷一、二期安置小區,與原耳扒村組建為城北社區,這一新的工作再次考驗著杜少慈的智慧和能力。
在城關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為了方便小區日常管理,她組織建物業、居委會“三方協同”管理模式,定期召開三方聯席會議,協商解決小區管理過程中的困難問題。為解決搬遷戶的后續增收問題,她探索推行產業、就業雙向發展增收模式。一方面,引導搬遷群眾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經營權等流轉或入股新型經營主體,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另一方面,建立立業主委員會、就業創業服務站,定期提供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為了更好服務居民,她推出便民超市等綠色“服務”,并積極打造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利、優質服務。
2020年底,城北社區耳扒村44戶9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了。那段時日,杜少慈卻住院了。她在組織安置小區貧困戶來社區免費檢查身體時,不小心摔倒,右肩膀骨折,住院6天。那時村上還有8戶9人的脫貧任務,要組織研判動態調整和脫貧退出評議,她剛一出院就掛著手臂回到村上工作,一干就是3個月。3個月后,她的手還是抬不起來,到市里檢查確診為肩袖軟組織損傷嚴重。2020年12月23日,在市醫院手術出院后,醫生建議杜少慈休息3個月,可是剛休息十幾天,又遇上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高峰期,疫情嚴重反彈,杜少慈右手臂帶著支架回到村上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2020年,城北社區榮獲全鎮綜合考核一等獎,被評為新民風建設先進社區,創建成“陜西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