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柯 舒少鵬
沿著村道行至嵐皋縣鐵佛社區后山達摩坡,面前剛剛被翻新的荒地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井田交錯間,是村民們面朝黃土的忙碌身影。鋤草、整地、播種,大家井然有序,林間地頭呈現出耕地翻種的繁忙景象。
“發展產業一直是社區的短板弱項,像今天這樣的勞作場景那可是難得一見。”鐵佛社區黨支部書記許應寬抹了把額間的汗水,滿臉自豪。原來,鐵佛社區屬于集鎮社區,耕地資源少,加上社區干部年齡普遍偏大,對平常管理已是力不從心,對產業發展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年2月份換屆后,班子結構整體優化,社區配備了1名黨支部副書記和2名大學學歷的年輕委員,縣上還辦了一期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許應寬參加培訓歸來后當天就給社區干部講培訓內容和自己的體會,尤其講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時,他格外激動,興致勃勃地說出了在社區發展產業的想法,但是大家興致不高。
為了消除這種“耳聽為虛”的疑惑,他第二天便帶著社區干部去蔣家關村了解魔芋種植技術,之后通過召開鐵佛社區產業建設群眾調研會、進行實地走訪、邀請專業人士上山測量、探查種植條件、反復開會研討,最后他下定了決心:種魔芋。
“為了找個好地段,山上山下我們跑了十幾趟,這才選定了這塊地!”鐵佛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胡義珍一臉笑容,剛剛成為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的她,渾身充滿著干勁。
雖然前期準備工作做得足,但發展魔芋產業這條路并沒有預期那么通暢。“一開始有的群眾口頭上同意種魔芋,但是實際處于觀望狀態。有的想跟著發展產業,但又缺少投資資金。”
“當時是真著急,這么拖下去不但誤了魔芋種植的好時機,還會打擊大家的信心,后面想搞啥就難了。”許應寬激動地說。為了打消農戶對魔芋產業前景的疑慮,社區留下2個年輕的委員日常辦公,其他人員全部入戶宣講。
許應寬和胡義珍一面學習魔芋種植流程,研究獎補政策,計算預計收益;一面積極聯系高品質種源,搶抓農耕有利時節。說動了部分農戶后,許應寬備受鼓舞,與班子成員商討成立魔芋專業合作社,以個人名義貸款10余萬元,購買1.6萬多斤種芋,在轄區內動員6個黨員戶先干先示范,接著免費發放給農戶實行規模種植,又有12戶農戶主動參與,在支部班子的努力下,魔芋產業逐步走上正軌。
截至目前,鐵佛社區魔芋種植面積已有200多畝,其中利用撂荒耕地110余畝,前期投入10余萬元,用工239人次,不僅解決了荒廢土地的使用問題,還帶動了部分超齡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了務工收入。“人多心齊好干事!”看著逐漸壯大的產業隊伍,許應寬滿是欣喜。
鐵佛社區自從換屆配強了新班子后,積極探索社區發展,此次魔芋種植既盤活了撂荒地,還帶著群眾一起勞動致富,借助政策“東風”打破了社區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步向“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目標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