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只羊、4頭豬、數只雞,不是親眼所見,怎么都不會相信,一個瘦弱的女子,在耕種5畝坡地的同時,把它們養得個個“精神抖擻”。這名女子就是嵐皋縣佐龍鎮塔元村貧困戶劉成蘭。
今年46歲的劉成蘭,暗褐色皮膚,中等個頭,瘦弱身形,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她用一雙手、一把鋤頭、一個背簍,默默耕耘著自己的家園,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把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用勤勞有力的雙手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誓叫貧家換新顏。
一個貧窮的家庭
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半山腰上,三間土坯房出現了不少裂紋,堂屋里擺放著小麥、風車、粉碎機、木柜,墻面上還貼滿了泛黃脫落的報紙。最不可思議的是院壩,由于屋場地勢陡峭,多年來門前只有兩尺寬的屋檐坎,還有用一根木頭支撐著的黃土覆蓋搭起的40余平方米的院壩。
“家里有六個人,我們夫妻倆,兩個出嫁的女兒和一個上高中的兒子,還有一個80歲的老公公。”劉成蘭說,自從2000年蓋房后,丈夫曾憲忠就年年到山西一帶煤礦務工,多年的骨質增生致使他干不了重活,只有開絞車、撿煤渣,辛苦一個月僅能掙1000多塊錢。她自己在家養兩三頭豬、喂點兒蠶,種些小麥、苞谷,日子雖然緊巴,但也其樂融融。
然而,幾年前丈夫開始咳嗽胸悶,為了省錢拖到2017年5月才檢查,結果竟然是塵肺病。本來就貧窮的家境,突然倒了頂梁柱,劉成蘭欲哭無淚。幸好,懂事的兒子給她帶來了莫大動力。“家里就這個情況,已經窮了一輩子,不能再窮兩輩子,我不能讓娃子以后還要盤泥巴疙瘩,要讓他走出大山。”劉成蘭說,兒子上學從來不多問她要一分錢,買鞋子都是30多元一雙的,每兩個周都要回來幫她做兩天農活。
一邊要給丈夫治病,一邊要照顧兒子上學,劉成蘭不得不決定讓丈夫到女兒住地江蘇省太倉市治病,自己留在家照顧兒子上學。這樣不僅能在地里刨食,還能在林下找錢,把這個家撐起來。“家里,總得有一個人呀。”劉成蘭指著破舊的土房,噙著淚水說道。很多時候,不堪生活壓力的劉成蘭,跑到隔壁幺叔曾照成家中訴苦。“再堅持下,活路少做一些”,曾照成只能好言相勸。
一心致富的夢想
再一次看到劉成蘭,是在一塊陡峭的坡地里。她穿著解放鞋,站在一行嫩枝兒茶苗間,正揮力挖著麥茬。身邊,一個淡藍色大水杯,還有一只咩咩叫喚的小羊羔。薅完最后幾個麥茬,劉成蘭放下揚起的鋤頭,伸手抱起小羊崽,小心翼翼跨過一株株茶苗往家走。到家后,她將小羊羔輕輕放在羊圈邊。“這個羊圈是市婦幼保健院給了6000塊錢修的,羊子是我用1萬多塊錢的存款買的。”劉成蘭一邊用手撫觸山羊,一邊介紹。
2017年3月,市婦幼保健院和嵐皋縣人大常委會包掛塔元村?吹絼⒊商m惡劣的居所和貧困的家境,大伙想著法動員她搬遷。“一來出行不方便離公路遠,二來房子太舊不安全,搬遷的話政府補助一部分,自己出一部分,住得舒適嘛。”期間,縣鎮幫扶干部多次上門給她做工作。
“我不搬,我要掙錢給老公治病,供兒子上學。”每次說到搬遷,劉成蘭總是拒絕。反復考慮后,駐村工作隊給劉成蘭制定出“短期發展養殖產業、長期發展茶產業,繼續動員移民搬遷,同步落實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的策略。得知她每年都養了三四只羊時,工作隊就動員她擴大養殖規模,做一個“羊嫂”,發一回“羊財”。
想想丈夫和兒子,劉成蘭毅然行動。那段時間,劉成蘭沒日沒夜地忙碌。羊從哪里來?她跑遍周圍幾個村,從養羊場和農戶家購買了60余只母羊。防疫怎么辦?她找到同一個村的養羊大戶謝賢斌,請教消毒、接種、驅蟲等知識。歷時一年,劉成蘭的山羊從60余只變成103只,成了村里有名的養羊大戶。2017年,劉成蘭家出欄羊33只,出欄豬4頭,收入4萬多元,全家摘掉了貧困帽子。
今年,劉成蘭養了60只羊,每天還是起早貪黑地忙碌著。不放羊的時候,劉成蘭就種地。“今年除了養羊、養豬、養雞外,還種了3畝苞谷、2畝洋芋,孩子上學國家補助2500塊錢,丈夫看病有新農合報銷,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談起現狀,劉成蘭信心滿滿。
一位勵志的榜樣
劉成蘭沒有上過一天學,卻用實際行動詮釋“只有自強不息,不等不靠不要,才能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多年來,丈夫一直在外,沒有男勞力的農家,收種農作物是何等艱辛?劉成蘭深有體會,但卻從來沒有叫苦,放羊、喂豬、播種、施肥、收割,總是一個人默默扛起家里家外的所有事情。實在忍不住了,就給丈夫打一個電話,問問近況,相互鼓勵幾句。掛斷電話,淚水止不住地流。
流過淚后,家務卻沒放下。第二天,劉成蘭依然忙碌著。早上5點多起床,喂豬、做飯,到地里干活。10點多放羊,一般跑上10多里路,空閑時撿柴、打豬草。下午5點多挎上一籃子豬草、背上一大捆柴,趕著羊群回家。然后做飯、洗衣、拌豬食、收拾農作物,一直忙到晚上12點多才睡覺。
“你這樣忙為了啥?”“我要脫貧,就為了以后能過上好日子,趁國家政策好,自己年輕還能做活,多掙錢給丈夫治病,再供兒子上大學。”劉成蘭目光堅毅,她覺得窮家要變富樣,就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能指望別人的贈與和施舍。還要一心鼓勵孩子上學,用知識改變命運。
“挺好的!”是劉成蘭經常說的一句話。她以知足常樂的心態,坦然面對一切。“在塔元村,像她這樣勤勞的婦女很多,但還搞了這么大規模產業的婦女,她是唯一一個。”塔元村村主任劉金奎說,“劉成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事跡感染了很多村民,大家都說要以她為榜樣,用勤勞的雙手打拼幸福生活。大伙兒都有這樣的干勁,我相信全村脫貧摘帽的目標就能早日實現。”
(安康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