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廖霖 楊敏麗 邱萌 )一條條肥美碩大的花鰱和白鰱歡騰雀躍,在一張張大網的包裹下被捕撈上岸。網中魚兒蹦蹦跳,岸上漁民彎腰笑,水花四濺,魚兒歡騰繪制出了一幅“魚躍人歡漁家樂”的精美畫卷。連日來,嵐皋縣嵐宮湖水庫生態魚養殖基地呈現出水清魚肥,魚肥民富的動人景象。
“我們已經捕撈了幾天了,共計20多萬斤魚,進行集中裝車,遠銷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市場”,嵐翠湖生態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偉一邊指揮著魚裝車一邊給筆者介紹。
時值金秋十月,陽光明媚,嵐宮湖面波光粼粼,山光水色鳴飛鳥,漁民的小艇靜靜駛過,生機無限……
“公司按照“公司+農戶(及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近日向湖周邊1399名庫區移民入股的7個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紅69.95萬元。全縣參與漁業產業脫貧戶涉及15個村1375戶,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周偉說。
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又讓老百姓增收?近年來,嵐皋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用足“水”優勢,做活“魚”文章。實行“人放天養”、“以魚凈水”等養殖模式。群眾靠魚兒獲得效益,水源靠魚兒得到凈化。通過發揮養殖能人的引領作用,使民間創業潛能迸發出來,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培養了一批生態“魚老板”,“以水養魚”找到了致富路,“以魚凈水”的生態路守好了一河水。
嵐皋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桂剛介紹,2019年全縣發展水產養殖面積18600畝,投放各類魚種1800萬尾,發展池塘健康養殖450畝,大水面養殖18150畝;發展市級良種繁育園1家(綠水)、國家級水產養殖示范場3家(清泉、綠水、嵐翠湖),其中綠水漁業、清泉漁業養殖多鱗白甲魚、西伯利亞雜交鱘魚苗共計600萬尾,全縣水產品年產量達到5466噸,可比增長21.47%,年漁業經濟總產值16718萬元,可比增長28.6%,有力地促進了漁業資源恢復和水域生態建設,嵐皋從網箱養魚到清網轉產生態養殖,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環境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
以水養魚,以魚凈水,以魚致富。為了不破壞整個生態鏈,庫區漁業在養殖過程中,主要往水域人工放流白鰱、花鰱等濾食性凈水土著魚類苗種,在養殖過程中,嚴格執行不投飼料、不投肥料、不投漁藥的“零投放”方式喂養。既凈化湖水,又帶動產業,嵐宮湖———實現生態與民生“雙贏”。
扶貧關鍵是靠產業發展,產業興則群眾富。據了解,該縣2019年水產品總量達5466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帶動8個貧困村1400余名貧困戶增收70余萬元。讓養魚利益直達群眾,為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了強大的源動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敲開了當地百姓致富門。1399名庫區移民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守來了自己的金山銀山。
以魚凈水生態美,養魚富民百姓樂。“我原來有6個網箱,漁業公司回收后,我也參與入股到了公司,每年年底都有分紅,如今我又在漁業公司當巡河員,每個月工資還有2000塊錢。”溢河村移民戶柯大軍向筆者算豐收賬。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現在的生活讓他覺得滿足,對年底將獲得的“生態養魚”分紅也充滿期待。柯大軍的生活狀態是1399名庫區移民生活的縮影。
“以庫養魚、以魚增收、以魚凈水”的良性循環,努力讓‘綠水青山’轉化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抓好生態魚養殖,生態魚產品開發,規范捕撈行為,把生態漁業產業培育成嵐皋特色優勢產業和富民支柱產業,惠及沿湖兩岸群眾,庫區生態養魚實現效益環境雙贏。”楊桂剛說。
念活生態經,庫區展新顏。通過生態治水,“生態資源”變身“富民資本”,實現水質保護和河道環境美化相得益彰。詩畫嵐皋生態美,興業富民譜新篇。如今,看天,天藍;看山,山綠;看水,水清;看魚,魚肥;看民,民富。看漁民捕魚、吃漁家宴、品剁椒大魚頭、賞嵐宮湖風景,圍繞“魚”,已形成了嵐宮湖完整的旅游服務鏈條,成為漁業發展新亮點。以魚凈水、養魚富民保護清清嵐河水,一河清水永續北送,嵐皋正書寫著一張漁業綠色發展的全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