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霖
走進嵐皋縣城關鎮聯春村6組,沿著蜿蜒的水泥村道前往創業者邱志彩創辦的康源生態林下生態養殖現代農業園區,村道路兩側樹木蔥蘢、綠草茵茵。還未到雞場,遠遠地就聽到養殖場內一陣陣“咕咕……”的雞鳴聲。
見到邱志彩時,她正在撒玉米喂雞,忙得不亦樂乎。“咯咯咯咯……”隨著一聲聲地吆喝,成群結隊的雞便從林下飛奔而來,爭先恐后地啄起食來。人在林中走,雞在山上叫,這里就是邱志彩創辦的山地放養雞場。
“這是土雞,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綠色有機健康食品特別受市場歡迎。”見有人來,邱志彩趕忙放下手頭上的活兒,介紹起來。
今年46歲的邱志彩,在深山林子里創辦養雞場,走出了一條依靠特色養殖致富的路子。靠著自己辛勤勞作過上好日子的邱志彩,更是贏得了鄰里鄉親的交口稱贊。
聯春村深處大山,最好的資源就是成片的天然林地,邱志彩看到散養生態雞條件得天獨厚,便萌生出了辦養雞場的想法。在家人的支持下,說干就干,從1993年就開始創業發展林下養雞,流轉村中170余畝林地,開始了養殖農場主生活。自那以后,邱志彩便現養現學,拉開了帶動村民發展養殖增收致富的序幕。
為讓小雞長得好,白天,她守在養雞場里喂飼料、打掃雞場;晚上,她自學雞群防病治病知識,鉆研養雞技術。邱志彩不怕苦、不怕累,養雞場在她的精心管理下,逐步走上正軌。
邱志彩告訴筆者,土雞是散養的,吃的是玉米、蟲子、青草,批發每斤13元,零賣每斤15元,品質好,被市場接受,不愁銷路。
林下養雞鼓了腰包。“今年已出欄7萬羽雞,收入20多萬元,土雞都銷往重慶市城口縣、本市平利縣、鎮坪縣及本縣。今年受疫情影響,雖肉雞價格有所波動,但很多人都是找上門來購買,得到了顧客的好評。”邱志彩一臉滿足地告訴筆者。
“她家的散養雞,肉質很好,朋友吃了她家的雞后,還想來買。”一位在雞場購買的顧客夸贊不已。
27年的摸爬滾打,讓本無養殖經驗的邱志彩成了方圓幾十里地的養雞能手。如今,邱志彩建起了林下生態養殖現代農業園區,已然成為了當地村民們口中的“養殖行家”。她的養殖場已投入100余萬元,發展到目前擁有5間雞舍、5間育苗溫室、1間飼料加工間及糞便儲存間的標準化養殖基地。
在發展生態養殖的過程中,邱志彩還將傳統養殖方法和現代養殖技術相結合,同時利用林地、荒山等資源,全面實行放養和補飼相搭配的養殖方式,為生態放養禽類規模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打下了基礎。
談起林下養雞這個思路,該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曉兵說:“市場上對綠色家禽需求量較大,利用林下進行養殖土雞,散養的土雞也很受市場喜歡。接下來,我們將會繼續引導、鼓勵村民擴大養殖業發展,將養殖業規模化,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鼓勵更多村民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把腦子動起來、工作做起來、錢包鼓起來、日子火起來!”
如今,每天邱志彩都會抽空到雞場周圍散步溜達。“下一步打算把雞場建得更規范化一些,美化一下雞場環境,讓土雞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穩定自己效益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站在林下,看著滿山的雞,邱志彩信心十足地說著自己的生態養殖藍圖。
林下養雞“養”成致富帶頭人。據悉,目前存欄土雞1萬余只,不僅自己發家致富,還解決了周邊貧困戶肖詹明等5人長期務工問題,每人每月3000元工資,帶動他們一起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