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霖 包登國
初聞不知字何意,再問方識養豕人。“嵐皋縣十佳職業農民”、“2018年安康市第二屆十佳職業農民”、“陜西省第三屆職業農民技能大賽安康選拔賽家畜養殖工第一名”、“安康市示范家庭農場”,這些榮譽都屬于嵐皋縣堰門鎮瑞金村的璞朝晷,一個樸實的秦巴漢子,他是“金盆旺生態養殖示范園”的農場主。
十幾年前,他還是一個外出務工受挫,回家養豬都靠賒賬的小伙子,這些年,璞朝晷與妻子做起“夫妻豬倌”,協心彈起養豬致富二重唱。他在不斷地努力以及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已經成長為堰門鎮瑞金村這一深度貧困村遠近文明的“致富帶頭人”。
“我也要和豬睡到一起”
2007年,在外漂泊已久的璞朝晷迫切想有個固定的地方安家,過年外出返鄉之際,他望著家鄉的山山水水心中萌生了在家鄉創業的想法,沒想到和妻子一拍即合,于是兩人說干就干,第二天妻子就買回了4頭母豬,總共花費了1868元,開始了他們的生豬養殖生涯。
以前農村老家的房子是二層土木吊腳樓,璞朝晷讓妻子住在集鎮,自己則住在這個“下面養豬,上面睡人”的簡易豬場里。隨著豬崽一天天長大、數量不斷增多,進食量也驟然增加,丈夫璞朝晷每天工作量特別大,之前妻子多次提出要從集鎮搬過去一起住,璞朝晷都拒絕了,只是讓他白天有時間來幫幫忙,其實是他心疼妻子住豬場,條件惡劣,夏天又熱又臭蚊蟲又多,冬天則很冷,妻子曹菊賢看到丈夫面黃肌瘦,忍不住抱怨道:“說好的一起養豬嘛,我不怕吃苦,我也要和豬睡到一起”,丈夫逗趣地回答道:“你不是罵我是豬吧”,伴著兩人的歡笑聲,曹菊賢回去安排好家里,就背上鋪蓋住到了養殖場,只是沒想到,這一住就是13年.....
“我也是職農啦”
養豬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天早上,妻子到豬圈喂豬,喚起豬兒時發現了異常,有一頭豬沒有起來吃食,這時她慌忙跑去叫丈夫來看看怎么回事,丈夫看后也是一頭霧水,腦子里閃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獸醫,于是就去幾里地外的鎮上找來獸醫, 獸醫來到豬圈邊對病豬一番查看之后說:“配點藥打一針之后就好了。”令夫妻二人沒想到的是這小小的一針藥竟然要了一百多的費用。待獸醫走后夫妻二人又開始琢磨了,醫療費用這么高以后遇到問題怎么辦?于是兩人決定要學習專業養豬知識才行。
經打聽后得知鎮上有技能培訓班,璞朝晷就趕緊報名登記,生怕錯過機遇。經過一期培訓下來他自覺收獲頗多,對生豬養殖事業信心增強了不少。后來,凡是有養殖方面的培訓,他都去報名參加,2017年在縣農廣校的帶領下,他參加了職業農民培訓,經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先后考取了初級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和中級新型職業農民證書,漸漸地從一個普通農民轉變成一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夫妻倆不斷努力下,2011年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規模化養殖場,實達到存欄20頭母豬育肥30頭肥豬,年產出仔豬500頭的目標,2017年又新建1000多平方米圈舍,實現存欄育肥100頭、產母豬60頭,年產出仔豬1000頭。雖然養豬數量和豬場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夫妻倆仍然惦記著當初幫過他們的父老鄉親們,璞朝晷說:“最初我們倆沒有那么多資金,都是附近的鄉親們一點一點兒湊起來的,我現在有能力了,也要帶動大家,畢竟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嘛”。
2018年,他為村民提供仔豬384頭并提供養殖技術,僅瑞金村的貧困戶戶均毛收入就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作為本村的重要產業大戶,他積極響應脫貧攻堅號召,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以“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將市場價800元/頭仔豬的價格下降至600元/頭提供給本村貧困戶飼養并開展技術培訓,共提供仔豬300來頭,為貧困戶節省了6萬多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璞朝晷夫婦在家鄉的青山綠水上,用汗水滋養了致富的希望,他們依托本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靠著勤勞的雙手,成就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愿這對“夫妻豬倌”的致富路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