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曹婷婷 楊敏麗
李昌財是土生土長的嵐皋縣南宮山鎮龍安村人,現在的他不僅是一名高級職業茶農,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龍安茶”第十四代傳承人。
龍安村坐落于國家地質森林景區南宮山腳下,種茶歷史悠久。據《嵐皋縣志》記載:清道光年間,龍安村財主盛肇南將茶葉上貢朝廷,受到道光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嘉獎,賜“國子監”匾一塊,故而,龍安茶有“貢茶”的美名。
“從小就喜歡茶,雖然那個時候制茶費力,一天最多只能掙5塊錢,但心里高興。”17歲那年,李昌財跟隨本地師傅學習制茶,白天四處奔波學經驗,晚上回家練手藝,不到3年的時間,李昌財就對“茶道”小有所悟,成了師傅的得力幫手。后來,由于家境貧寒,李昌財跟隨村里人去了北京,做起了門窗裝潢的生意,攢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時光飛逝。“有段時間經常夢見家里的茶園,想念那口濃濃的茶味兒……”李昌財笑著回憶道,后來,他才覺察,自己得了“相思病”。“你再不回來,這門老手藝怕是要后繼無人喏。”電話的另一端,當年教授李昌財學習制茶技藝的老師傅難掩內心的失落。現在村子里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要想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很難找到合適的傳承人。“外面每月能掙好幾千塊錢,茶葉不值錢,誰還愿意守著這些茶樹和黃土地?”老師傅曾收過幾個徒弟,要么學到一半就放棄,要么掌握不了制茶要領。
李昌財回來后,便一門心思撲在茶葉上。第二年,李昌財被推選為村兩委成員。
“鄉里實在太窮了,難怪留不住人。”山路崎嶇,吃水困難,信息閉塞,外面的世界日漸繁華,小山村卻愈發顯得落魄。“一定要把茶葉發展起來,不能讓龍安茶在我這一代丟了。”李昌財看得很明白,農村人有農村人的活法,對于龍安村人來說,必須抓住茶葉這一優勢資源,“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才有希望,脫貧致富才更有盼頭。
由于缺少管護,很多茶園已經荒廢,有的茶農干脆將茶樹毀掉,改種莊稼,粗加工出來的茶葉品質也參差不齊,無法對外售賣。幾番慎重考慮,李昌財決定借鑒外來經驗,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閑置土地建設新茶園、改造老茶園,動員村民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社,統一規范茶葉種植、采摘以及茶園管護等要領。
茶葉加工銷售也是個問題。思來想去,李昌財拿出多年的積蓄,買下了村里一間140平方米的廠房,引進現代化機械設備,茶農們可以現采現賣,工錢現場兌付,工廠再進行集中收購、加工、保存、銷售。
殺青、揉捻、烘培、炒制,從改良制茶工序上入手,經過反復摸索實踐,李昌財融合傳統和現代制茶技藝,終于研究出一整套全新的制茶工序。現在,龍安茶有了統一的包裝和品牌標識,推出的“龍安碧旋、南宮翠芽”陸續榮獲第二屆亞太茶博會金獎,2018年,“龍安碧旋”被申報為國家專利。
“湯色紅艷,葉底明亮,有一股淡淡的蜜香,味道醇厚,紅茶就算做成功了。”在聆聽了一位福建茶師教授紅茶制做技藝后,李昌財激動了好幾天,跟兒子李永召商量著,如何將茶葉由“綠”變“紅”。
說起今后的規劃,李昌財說:“現在政策這么好,政府一直在推進鄉村旅游,我們龍安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脫貧完了就要努力奔小康嘛。”笑語之間,滿是期待。
李昌財還說,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希望更多有才能的年輕人能夠出份力,畢竟”老手藝”還要后繼有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