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世主
今年58歲的郭顯甲1981年應征入伍,1999年轉業到嵐皋縣檢察院工作,2008年被組織提拔任命為該院紀檢組長,2013年9月自愿申請退崗。但他退崗后,不褪軍人本色,2019年3月又主動請纓擔任茶園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長。一年多來,他把全部身心都奉獻在脫貧攻堅一線,使茶園村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村民收入不斷增加,民風不斷改善,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任伊始,他就把茶園村9個小組165戶38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走訪了一遍,還拜訪了2個蔬菜園區和1個養殖園區的老板。摸清村情和貧困戶“家底”以后,他提出“中高山茶葉、魔芋,低山露地蔬菜”的全村產業發展之路和“支部+園區+貧困戶”的脫貧增收模式。為壯大魔芋產業,他到縣上有關部門爭取投資20余萬元,在八、九組新修產業路3公里,當年就發展魔芋260畝。為降低貧困戶的養殖成本,他給養殖園區老板做工作,盡量低價供給貧困戶雞苗,并建議其忙的時候多用貧困戶。僅此一項,每年就為全村貧困戶人均增收2200元。
整村脫貧退出不是郭顯甲的最終目標,他始終在籌劃如何壯大集體經濟,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使廣大貧困戶持續增收有“靠山”。
2018年,政府貸給茶園村財政專項扶持資金55萬元,注入了村茶廠。但單靠原有老茶園和上年建的200畝密植茶園無法滿足茶廠發展需要。他多次考察后,決定在三、四組再建200畝密植茶園。說干就干,2020年春,他和村兩委干部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地塊考察、土地流轉和茶籽種植等全部工作。
為打造全村茶葉品牌,他反復上門做工作,把有近400年歷史的一片古茶園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使其成為村集體資產。并借今年精壯大多在家之機,組織勞力10余人,歷時40多天的砍灌、清理、修整、圍欄,將一個方圓30多畝的古茶園呈現在專家學者和游人面前,為提高全村茶葉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奠定良好基礎。
茶園村有原始森林、天然溶洞和長江流域罕見的成片古茶樹。如何發揮這些特色資源優勢?郭顯甲想到了旅游。他把這些資源捆綁起來,不斷籌劃向外推介,發布招商信息。旅游項目的落地生根,為全村服務業發展壯大和做大集體經濟“蛋糕”帶來了光明前景。
2016年,茶園村對42戶危房戶進行舊房改造。2019年縣住建局檢查時發現仍有32戶沒有達到住房安全標準。繼續進行改造,錢從哪兒來?郭顯甲逐戶考察這32戶的承受能力,反復征求意見,提出“政府扶持一點、幫扶單位補貼一點、農戶自己負擔一點”的解決方案,得到鎮政府和幫扶單位支持。爾后,他又全心監督施工,一舉實現了全村農戶住房安全目標。
茶園村有五保戶33戶36人,有些智力低下或年老體弱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時又無人照料,連吃穿住的衛生都不能保證,何談幸福?看到這些,郭顯甲果斷做出了“能送即送”的決定。通過逐人做思想工作,2019年一舉送敬老院集中供養18人,剩下15戶18人由親友照看的分散供養,既保障了五保對象的生活質量,又實現了五保戶的規范管理。
郭顯甲從進村開始,就下決心要好好整頓村里過節送禮問題。他提出“除婚喪嫁娶,其他喜事一律不辦”的新村規,推出紅白喜事“紅”“黑”榜,獎優罰劣。通過嚴格獎懲,全村違規喜事全部得到杜絕,有效減輕了村民負擔。“人活著,總要干點事,何況我是老黨員、老軍人,更應該帶頭。”郭顯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