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薇薇)整齊排開的豬圈,一頭頭圓滾滾的肥豬在悠哉地嚼著……這是筆者在嵐皋縣大道河鎮茶農村貧困戶汪前奎的標準化豬舍看到的場景。汪前奎依靠養豬產業,歷經種種挑戰,終于使原本貧困的生活得到改善,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汪前奎今年33歲,是嵐皋縣大道河鎮茶農村的貧困戶,一家8口人,父母年邁,2名孩子正在上學。2014年,汪前奎一家由于交通條件落后和缺技術等原因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汪前奎轉變思路,發展起了生豬產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克服重重困難,成功脫貧致富。
“今年的肉豬市場行情還可以,利潤比較可觀。”5月中旬,筆者來到汪前奎家中,只見他嘴上一邊吆喝著圈里的豬,一邊將手里的豬食往豬槽里傾倒,十分忙碌。“養豬是最好的脫貧方式,市場比較穩定,病也少,好養。自從規;B豬后,感覺生活更有奔頭了。”看著茁壯成長的豬,汪前奎喜悅之情全在臉上。
從貧困到致富,從來不是一步之遙。汪前奎說,以前一家人主要靠務農為生,當時的汪前奎上要贍養兩位老人,下要撫養上學讀書的孩子,一家人全靠汪前奎務農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經常入不敷出;貞浧鹉嵌纹D辛的日子,汪前奎一臉愁容。
為了改善貧苦的生活,讓年邁的父母安享晚年,讓上學的孩子安心讀書,2017年,茶農村駐村工作隊來到汪前奎家,他向工作隊提出了規;B豬的想法,但缺少啟動資金,不知如何開頭。工作隊將情況上報給鎮政府,很快,汪前奎通過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和向親友借錢等方式獲得了資金支持,搭建了60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豬舍,購買了4頭母豬崽,如愿開始了自己的母豬喂養之路。
豬崽的問題解決了,汪前奎又有了新的顧慮:不懂技術。他心里惶恐,自己從來沒養過這么多的豬,假如豬生病了,豈不前功盡棄。幫扶干部鼓勵他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不懂就學嘛,哪個是生來就懂的?”
于是,汪前奎主動到村委會、鎮扶貧辦請教養殖方面的政策知識,還報名參加了鎮農業站組織的養殖培訓,并且在鎮村圖書室借了許多養豬方面的書籍開始自學。白天汪前奎既要到田間管理農作物、又要調配喂豬的飼料,還要細心觀察豬仔的生長情況,只有晚上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學習養豬知識。鎮農業站還派出了專業的指導員,為其免費指導,使汪前奎學會了更多的技術,大大提高了豬崽的存活率。同時,幫扶干部隨時為他講解最新的政策知識,使他能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
半年過去,飼養的第一批肥豬出欄之際,經過鎮村干部的四處吆喝和推銷,汪前奎共賣出26頭仔豬,一賬算下來,凈賺3萬余元。汪前奎高興地說:“若像以前一樣靠種地過活,這筆錢我得掙上好幾年,剛開始,還有點擔心,沒想到養母豬效益還不錯,加上成本不算高,而且享受產業獎補政策,現在做起來更有底氣了!”
如今,汪前奎的豬圈里有20頭活蹦亂跳的小豬崽和4頭母豬,“豬崽子已經被訂完了,還收了1萬多塊錢的訂金,我養的豬崽體質好,病痛少,現在基本不愁銷,年底前估計還能出售50多頭仔豬,今年預計能獲利8萬塊錢左右”汪前奎興奮地說道。
去年,汪前奎已經順利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正在積極籌劃著如何再擴大養殖規模。他打算一邊賣仔豬,一邊擴大母豬規模,同時,飼養肥豬,力爭年出欄500頭以上或更多。在搞好養殖業的同時,他還種植魔芋10余畝,并在自留地上規劃種植了李子樹、金銀花等特色種植業,確保自己能穩定脫貧,早日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