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許祖琴
冬盡春來花又謝,沉寂許久的南宮山再度恢復了熱鬧。4月25日,由嵐皋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巴山畫廊 硒有嵐皋”2020年旅游網絡推介活動在悠揚大氣的樂曲聲中拉開了序幕。嵐皋縣委常委、副縣長馮濤從幕后走向臺前,向屏幕前的觀眾推介嵐皋之美。
多年來,嵐皋旅游始終保持著巴山的神秘底色,那曾被喚作“南山老林”的地方,樹木對空間的爭奪空前激烈,溪流從滲水的地窩交錯成河,人們為著毓秀鐘靈之景把家園一次又一次地騰挪。在今天看來,南宮山所有在后來形成的形而上的文化因子,都是自然稟賦之上的文化疊層,它為后來從崇山到清流,從山村到鄉愁的旅游業態提供了物質與人文基礎。這是生態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全域旅游、全產業鏈的皆有賴于它的形質。這也正是我們在“南山老林”所感受到的自然風動和文化激越。
嵐皋旅游起步很早,上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就對南宮山進行了旅游開發,那也正是市場經濟開始騰飛的階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物質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南宮山的品牌建設在隨后的十余年中迅速打響。居住在南宮山腳下的嵐皋人,是最先感知到旅游業對生產生活所帶來的變化的,村民的經濟意識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日益覺醒,招徠游客,輸出商品,他們用巴山人的樸實熱忱為嵐皋代言。南宮山容納萬千,積蓄萬千,大山如屏障,連貫起了嵐皋旅游向全域發展的縱深線。
在直播現場,嵐皋縣委常委、副縣長馮濤介紹道,近年來,嵐皋縣按照全域全景的理念,以生態為本源,民俗為特色,美食為爆點,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品牌。蜚聲省內外的楊家院子,獲得“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殊榮;流水潺潺的千層河,以四季變幻的景觀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同時,位于富硒資源帶的嵐皋縣,通過大力發展富硒有機產品,目前形成了富硒礦泉水、富硒獼猴桃以及魔芋系列為主的特色產品,圍繞旅游的全產業鏈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山做成了品牌,做出了名氣,又開始了對水資源的挖掘,嵐河漂流、千層河賞景,還有境內數不清的溪流,滋潤著嵐皋人和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一切。所以嵐皋魔芋長得比人還高,獼猴桃長得比拳頭還大,富硒水成了珍稀水,游客因山而來,又因水而留。好山好水,成了嵐皋人發展產業興家園的最大本錢,給了他們堅持旅游業發展不動搖的最大底氣。
當綠水青山開始流金淌銀,曾遠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到家鄉的懷抱,他們用新的理念讓舊鄉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人們記憶里的故園得以重現。恰如四季鎮的楊家院子,是巴山的樣子,也是陜南的樣子。這里,數百年的麻柳樹在河邊仍年復一年的吐出新芽,游客來這里吃到的美食,還是小時候的味道,一窗一欞,一磚一瓦,都還原復刻了巴山風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成了新鄉賢,引領著新農村走向新時代。
回歸到人的理性時刻,嵐皋旅游從山水出發,最終又回到人與土地本身的關系,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旅游業將其更為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立足于生態稟賦、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嵐皋在旅游富民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推陳出新。既扎根于鄉土,又接軌于時代,能夠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吸納更多元的文化因素為之所用,這種消費場景的即時轉換,使得嵐皋旅游有著迥異于其他地方的鮮明特色,旅游全產業鏈的一體化格局在融會貫通中形成,產業、生態、文化、民風、人氣相融相生,“南山老林”正吟唱著響徹新時代的清越歌謠。